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静宁县

静宁县合力攻坚脱贫工作纪实

 2019/01/23/ 10:22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卢芳艳

脱贫路上,政府当好“掌勺人”

——静宁县合力攻坚脱贫工作纪实

  面对县域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难度大等实际问题,静宁县坚持高位推动,分类施策,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2.95万人下降到现在的3.6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8.85%下降到8.37%。

  本报记者 卢芳艳

  在静宁县原安镇齐埂村食用菌产业园内,陈利精心培育的菌棒上探出了一个个香菇,棚外天寒地冻,棚内陈利的心头却如春风荡漾。

  “是帮扶亲戚省委宣传部给我们找到了脱贫路。”在2018年原安镇脱贫大会上,陈利获得了“脱贫示范户”的荣誉称号,“村上的食用菌大棚已扩展到35个,辽宁的技术员长期驻守帮助我们,年前大棚又要产出一批香菇了,这个年,喜事多多。”

  陈利由贫困户到脱贫示范户的转变是静宁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决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的一个缩影。

  政府把脉啃硬骨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静宁县,159个深度贫困村基础条件差,脱贫退出缺项较多,配套基础设施成本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诸多难题,压实工作责任和明确脱贫路径成为了关键。县扶贫办副主任靳长全介绍,“我们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脱贫攻坚体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总,县级干部带头定点帮扶,企业结对扶持,干部驻守一线,社会各方力量支援,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脱贫的路上我们不会落下一个人。”

  产业扶贫铺富路

  “三九”严寒,八里镇泓信制衣扶贫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全镇20个贫困户在这里实现了稳定就业,她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缝制着校服、工作服及床上用品。靳坪村贫困户孙安润告诉记者:“家门口上班既照顾了家里,又增加了收入,我们都是计件制,每月我能挣到2000元左右,这是以前我们这些农村妇女想都不敢想的事。”

  做强县域经济,产业支撑是重中之重。静宁县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富民产业,加快建设南部“十乡百村”苹果产业、北部“十乡百村”肉牛产业、中部三产融合脱贫示范带。同时,建办扶贫车间就地转移贫困劳动力,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劳务扶贫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已建成33家扶贫车间。

  “三变改革”作为发展富民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激发着静宁县农业农村的发展新活力。灵芝乡东庄村引进龙头企业投资全域开发建设东庄村田园综合体,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三变”改革模式,流转农户土地1500亩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前3年户均增收3570元;村集体与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养牛,村集体分红6.84万元,贫困户可获得二次分红5.47万元;每年为贫困户提供长期务工岗位12个,增加劳务收入24万元,让分散的贫困户搭上了规模经营的致富快车。

  真情帮扶破难题

  静宁县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双帮双扶双促进”全员帮扶责任制,选派5978名省市县乡四级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并结合“百企帮百村扶千户”等活动,动员组织200余户企业与1000户贫困户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实现了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

  威戎镇杨湾村帮扶工作队将脱贫方式由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技、精神扶贫和产业增收的新路径转变,多次邀请专家到果园实地开展果业技术培训,并组织村民现场观摩家庭农场、果园防雹网、苹果产业示范园和主干型果园。

  “静宁县苹果产业已步入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苹果栽培的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尽早在杨湾村果园里开花结果,这是我们帮扶工作队的责任。”杨湾村第一书记王雄雄说,“富了口袋的同时还要富脑袋,我们积极对接省文联、省杂技家协会来杨湾村开展文艺扶贫演出,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心典范、‘和谐家庭’创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乡风文明助力脱贫致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