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静宁县

静宁:一个山村校长的梦想

 2019/01/23/ 10:26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姜慧仁

一个山村校长的梦想

  1982年出生的王富贵是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校长,他不仅是一个“全能”型的乡村教师,还是一个全心致力于村小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改革者。多年来,他的优秀教学与管理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1月13日,他获得“2018马云乡村校长”奖。

王富贵在农耕园。

  本报记者 姜慧仁 文/图

  王富贵从出生至今,从未离开乡村,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当校长,王富贵有着难以割舍的村小情结。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富贵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感叹:获奖纯属意外

  2018年12月13日,当接到“马云公益基金会”的短信——到三亚参加“马云乡村校长”颁奖大会的通知,他才知道,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等成绩得到了基金会的认可。

  近年来,在乡村教学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王富贵做出了一些让人点赞的成绩。比如,立足乡土资源的课程开发创建农耕园,坚持科学与人文并举。“24节气校本课程”“苹果课程”和“农耕课”等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让课程校本化,让学生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学习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等,促进学习、领会、交流,融入社会和自我的不断完善。

  王富贵在进行教学模式探索的同时,在教学管理上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认为乡村小学建设与发展不能校长一个人去抓去努力,必须建立起学校、乡村和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相互协作的新管理模式,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是有梦想的,只要把梦想点燃了,人心齐了就会做出特别棒的成绩。

  另外,针对村小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与困难,王富贵与华亭县、庄浪县两所学校发起并成立了甘肃平凉三色堇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提高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抱团取暖,联合发展,在开发本校资源的同时,也惠及到了两千多个孩子和300多名教师,并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与教学能力大幅快速提升寻找一种新途径。新模式多次受邀推广交流,2018年他先后赴贵阳、厦门、开封、珠海、广州等地汇报交流,汲取同行们的办学经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沉重:动力源于遗憾

  王富贵的童年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是村里人对老师的敬重。那是80年代,学习是所有人向往的事情,教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学校是乡村文化的中心。

  或许是家长对老师的敬重与师者尊严的熏陶影响,山村里的每个人对老师怀很深的敬畏之心。从那时起王富贵有了长大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

  王富贵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从教也在农村,他自2002年任教以来,每当看到身边的村小学由每班的50多个学生逐渐减少到现在的十几个,几个,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两个学生时,他痛心疾首。童年的梦想与此时的遗憾成为他研究与探索乡村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他说,每当看到父老乡亲们对乡村教育充满焦虑的眼神,许多乡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丢下恩重如山的老人,领着孩子挤进城市的出租屋,伴着闪烁的霓虹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耗尽青春与钱财苦苦挣扎的身影,他会反思,同样,每当看到那些曾经受人尊敬的同行一个个茫然若失,不知所措的神态,他也会深感难受,面对逐渐迷失的乡村文化,他更是痛心。

  呼吁:乡村振兴从村小文化抓起

  王富贵谈了自己对新时代重建村小文化的认识和看法,一要重塑乡村教师的形象,针对部分乡村教师缺乏身份归属感与缺少本土情结的困惑,王富贵建议在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学校软文化建设的重视,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使村小文化得以回归。

  王富贵说,乡村小规模学校要想实现教育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和价值创造,就要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和吸引力的“学习场”,让孩子们在学习场中,自发自觉地去领悟知识、开启智慧。这是聚焦、塑造乡村小学的“魂”。

  乡村是中国根,教育是民族魂,只有把根扎深,才能把梦做大做实,才能重构乡村与学校的文化,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中国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