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崇信县

李保处:牛还可以这样养

 2019/03/18/ 07:56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李玉成 陈斌

李保处:牛还可以这样养

  本报记者 李玉成 陈斌

  在崇信县锦屏镇野鹊村,有一个年轻人他叫李保处,名气可不小,提起他,村子周围的人都知道。

  李保处年龄不大,今年刚满40岁,但已是村民眼里的大老板、致富能人。他在村里盖起了小洋楼,还掏4万多元买了一个拖拉机,当他开着拖拉机在野鹊村废弃的窑洞养牛时,村民们打心眼里认为这个人不简单。

  事实上,李保处也不是个简单的农民。初中毕业,不到20岁的他就出外闯荡,兰州、西安、银川,还有新疆的不少地方,建筑工地、煤矿,他都干过,“力没有少出,但挣的钱不多。”李保处说。

  打了十多年工,2011年过罢年的时候,李保处再也不想出外打工了。“不知道明天干什么活,到底能不能挣来钱?”这是李保处对打工生涯的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保处越来越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再说3个孩子陆陆续续都要上学了,花费大,靠打工是翻不了身的。”

  李保处看中了野鹊村附近的一座荒山,在野鹊村的背面,村民们叫阳屲山,以前是村子里十多户人家居住的地方,如今还保留着已经搬出深山之后废弃的十几孔窑洞。在窑洞朝南的地方,放眼望去,周围虽说是荒山,但有近千亩的草场,其中还有480亩的弃耕地和撂荒地。李保处和村里协商,筹资25万元,将这座荒山承包了下来,他不但要利用弃耕地和撂荒地种饲料,还要利用村民废弃的窑洞养牛。 

  “第一年,没有经验,失败了。”李保处说:“当时养了150只羊,近一半就死了,牛养得少,只有五六头。”

  到了第二年,李保处扩大了养牛的规模,他发现还是养牛保险,他要充分利用这里的条件,草场大,牛棚几乎就没有投入,在李保处看来养牛最大的投入就是饲料和牛棚,而这两项他却投入最少。

  于是,李保处决心以养牛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投入,养牛数量由最初的五六头逐年增加,发展到现在的50头。

  3月6日下午,在蒙蒙细雨中,记者沿着弯曲的盘山路,来到野鹊村,走进阳屲山,找到了穿着雨鞋在窑洞里清理牛粪的李保处。在附近处他居住的窑洞前,我们随便找了个木凳坐下,和李保处聊天,和他一同搭伙养牛的他的表哥王德强不时插话,讲述李保处的创业过程。经过多年的打拼,现在的李保处在村民眼里已是大老板,不仅有一栋花费30多万元修建的小洋楼,还有50头牛、150只羊。

  承包荒山,窑洞养牛,李保处坦言政府部门也支持不小,发放养牛补贴,派技术人员定期搞防疫。在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山里,他们除了搞养殖,还种着不少的庄稼,我们问他辛苦吗?李保处说:“身体很辛苦,每天在这里除了干活还是干活,也消停不下来,但心里是轻松的,因为这样的日子是踏实的,有指望的。”

  谁说不是呢?李保处依靠在深山养牛放羊,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供孩子念书,盖起了洋楼,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说话间,我们发现了一副不是很大的担架,李保处说那是抬牛犊用的,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比如冬天,牛犊出生到外面,他们就用担架抬回来;如果是夏天,就不用管,三两天之后,找到母牛,牛犊已经能走了。

  在李保处貌似轻松的讲述中,我们才知晓,原来牛也可以这样养:不用时时操心添加草料,大多时候牛自个儿就解决了吃喝问题。到了下午,因为“晚餐”是饲料,牛要享用这顿主人提供的美餐,几乎在同一时间就自动“回家”了。

  在野鹊村,人人都知道李保处是另类牛倌,一传十十传百,外面的客商找到了李保处,要和李保处合作,收购他的牛。这正应了那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李保处的牛不愁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他的牛是散养的,牛肉的品质也好。

  谈起新年的打算,李保处告诉我们,附近的山头随着农田改土项目的实施,也新修了产业路,打通了他和外界联系的瓶颈。“现在出进方便多了,我打算再购买些基础母牛,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这里的资源优势,吸纳更多的合伙人,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