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市

青少年心理病源于原生家庭?

 2019/04/28/ 08:00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柳娜

青少年心理病源于原生家庭?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柳娜

  心理重负下的青少年

  今年14岁的青青就读于平凉某中学初二。在同学眼里,她不爱说话,性格孤僻,不讨人喜欢。

  青青本来只是内向而已。她的性格变化发生在父母离婚后,她跟随爸爸生活。在老师的描述中,青青的爸爸是个简单粗暴的人。“有一次青青家庭作品没完成,我打电话想和她的家长沟通一下,了解孩子最近在家的表现和心理状况。他爸爸接了电话,口气很无理,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太没时间也没能力管。之后,青青回家挨打了。从那以后,青青就变了。”老师说,她发现在做活动时,青青站在远离同学半米左右的位置,即便老师、同学让她靠近一点,她也只是远远地旁观,拒绝同学的拉手等接触肢体的行为……就是青青这样的行为,让老师焦虑不已,她担心青青有自闭症倾向,她又一次和青青的父亲沟通,却没有得到回应,青青的父亲说:“这有啥,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在平凉另一所中学,13岁的小美是一位被抑郁困扰的女孩。她从小成绩优异,初一时却退步了,从班上的第一名掉到了班上的15名。小美说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希望她永远保持第一名的成绩,以后能读重点大学。但是上中学后功课多了,成绩波动有点大,父母对她动不动就是冷言相向,给她报了四个辅导班,几乎剥夺了她所有可以玩的时间,这让她反感。“他们到底爱我吗,问过我心里感受吗?只知道让我拿个好成绩,却不问任何情由。”父母的逼迫让小美烦恼不已,逐渐出现心情低落、食欲下降、睡眠差等症状,时有想死的想法。

  因为心理疾病导致抑郁症、自闭症已非个例,还有的小孩用离家出走或是自残的极端方式对抗父母。

  2018年4月25日,13岁的小辉和家人赌气后于当天下午一点离家出走未归,第二天,民警在崆峒区南门什字将小辉找到并交到家人手中。

  2017年1月1日,崆峒区一少女小吕在给家人留下纸条后离家出走。经过民警多方寻找,在静宁县西城区一餐厅内找到了这名少女。当问起出走原因时,小吕说自己不满父母的管教方式,迫切地想摆脱他们的监管。

  2016年6月9日前后,崆峒区四名少年先后离家出走。民警在西安找到了他们。原来,这四个孩子正值叛逆期,不想上学,便相约带着现金离家出走。 

  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异常行为的出现,多半和原生家庭有关。

  平凉十中的语文老师、心理咨询师白静告诉记者,孩子最容易被“原生家庭”影响,如果“原生家庭”是充满爱的,父母都是非常有责任心的,那孩子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人,如果“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缺爱,或是溺爱,孩子都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

  用爱打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哪些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成长困惑?

  白静认为,一种是控制型父母。这种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缺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种期望带来的并不是动力,而是无限的压力和焦虑,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种是宠溺型父母。这种父母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无条件满足。这种类型的家长不能容忍专制的教育方法,认为爱孩子就要满足孩子,要给孩子最好的。即使在发生冲突时,还是会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孩子可以无限制的做出选择。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于索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第三种父母是轻视型父母。这种父母多半离异,对孩子重视不够,关心不够,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和关注,就会十分渴望父母及他人的关爱,这就是为什么倘若一个女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没有父爱,她就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这种体验的心理原因。许多早恋问题都源于此。

  第四种父母是喜欢批评型父母。这类父母也多半是在苛刻地、经常被批评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他的潜意识里被压抑了太多“反驳,太多回嘴、太多攻击性”,当情景再现时,他的这种心理就会被激发,批评孩子、打击孩子就成了他的习惯,让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开始生根发芽。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半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努力,给孩子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环境。

  家长李清河表示,要打造健康的家庭环境,首先是让孩子感知到对他的关注和爱。这种爱不是骄纵,而是放下手机,与孩子有效互动,有效沟通,让孩子感受自己被在乎。另外要发自内心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决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经营好与子女的关系之前,先经营好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家庭教育有利。孩子从父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男人、丈夫、父亲,从母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母身上认识到爱情、夫妻、婚姻、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和合作。夫妻关系好,就给家庭提供了很大的正能量,整个家庭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