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崆峒区:课堂“搬”到果园里

 2019/05/14/ 16:06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陈斌

课堂“搬”到果园里

  本报记者 陈斌

  5月11日,星期六清晨,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花香的芳馨。

  早上九点不到,市直林果系统的党员干部近20人,放弃周末休息,来到崆峒区索罗乡张树村,走进果园,开展“百名党员干部帮千户果农建万亩示范园”党性主题实践活动。

  “你们看,这个枝条上,尽量留最大的果子。”“留下垂的,好套袋子。”“一个枝一个枝往过看,这都是没用的,应该剪掉。”……听说市林草局的技术专家来了,正在果园干活的群众一下子围拢了过来。

  市果办副主任刘北平,从事果园技术研究管理20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一名资深“老把式”。面对围拢过来的群众,刘北平讲得更起劲了。

  刘北平告诉记者,崆峒区索罗乡这一带果园去年冻害受灾严重,大部分减产都在70%以上,很多果园基本绝收,经过半年多的恢复,目前能把果园管得这么好,说明群众的信心还在,果园的希望还在。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抓紧抓好果园管理,只要人努力、天帮忙,全市今年苹果整体丰产的问题不大。

  平凉是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平凉金果”也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平凉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建基地、抓质量、打品牌,苹果作为全市的特色产业,历经了探索起步、规模扩张、产业化经营、品牌培育四个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稳步增加,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在中国黄土层最深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陇东平凉,生产出了中国最好的苹果,全市的苹果面积达到了256万亩,小小的苹果让20万农村娃圆了大学梦,7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一大批看好苹果产业的本土人,开始转行,投身果园。魏玉成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搞建筑、开酒店起家的魏玉成,转型务果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行业。

  今年1月份,他在索罗乡张树村承包了60多亩果园,前后已累计投资120多万元。“果园管理,我是个门外汉,但还是想试一试。”魏玉成告诉记者,接手以来,他的全部精力用在了果园。“这段时间是果园最忙的时间,疏花疏果,用工成了问题。还有就是技术,找的好多人不但年纪大而且技术上欠缺,还得一个一个培训。”

  目前,在务果用工的高峰期,许多地方出现了“用工荒”和“技术荒”。

  当市林草局局长何鹏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马组织市林果系统的技术专家,将课堂“搬”到了魏玉成的果园,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并和群众一起修剪果树。

  在何鹏峰看来,当前,我市果园面积基本达到了适宜区全覆盖,果园提质增效迫在眉睫。“果农的思想认识有了,但大家对果园管理的技术还是掌握不到位。”何鹏峰表示,这就需要全市广大林果系统的技术专家,经常性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培训,单果管理、精细化操作,逐步提升。“这个必须持之以恒,不敢换频道。”

  为此,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市林果系统开展以党建为统领,“百名党员干部帮千户果农建万亩示范园”党性主题实践活动,拉开了全市林果干部进户入园大调研、政策技术大宣讲、低劣果园大排查、销售渠道大对接、示范典型大培育活动序幕。

  去年以来,市林草局组织市直林果系统党员干部、技术专家,结合主题实践活动,以贫困发生率在17%以上的286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逐县逐乡逐村开展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提振果农信心,加强果树管理,实现了深度贫困村果园培训全覆盖。

  “林果干部的根基在基层,战场在果园,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市林草局干部蒲强一边熟练地疏果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坐办公室,掌握的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帮助了果农提升果园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接了地气,锤炼了自己的党性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

  “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有信心,也满怀希望。”看到市直林果系统的技术专家来到自家果园现场讲解、示范操作,魏玉成很感动。他告诉记者,对他这个果园新手来说,今年要尽量把园子务好,至于到底能赚多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不知不觉间,时间接近中午,大家还在果园深处忙碌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