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静宁县

静宁县农村发展变化综述

 2019/06/19/ 10:3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王毅

农民更富 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静宁县农村发展变化综述

  本报记者 王毅

  现在的农村,土坯房已成为历史,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攀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静宁县广大农村的变化不仅仅来自修路建房,几乎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牛果劳”产业让群众吃饭不愁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静宁,“吃不饱饭”是当地农村老人的共同记忆。该县古城镇同心村年近七旬的齐占泰老人回忆说,三十多岁的他当时在村里还算光阴好一点的,但一个月只能蒸一锅馒头,而且上有老、下有小,从锅里取出来不一会儿就吃完了。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能吃饱了。”记者采访时村民都这样感叹。而如今,对广大村民来说,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日子才算过得称心。围绕实现全面小康,静宁县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让广大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发展苹果农业。自上世纪80年代静宁县开始种植苹果以来,目前全县苹果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建成了仁大、李店等12个果园化乡镇和治平雷沟、城川吴庙等80个果品专业村,实现了6.92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201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76万吨,产值35.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

  ——发展牛产业。近年来,静宁县把发展牛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富民增收重点产业之一,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发展路子,通过实施“补助建棚、贷款养牛、良种补贴、新增奖补”等扶持措施,截至2019年5月底,全县肉牛存栏量达6.5万头,出栏1.72万头;其中西北部养牛重点乡镇肉牛存栏4.8万头,出栏1.2万头。全县1.03万户贫困户牛饲养量达3.04万头,户均牛饲养量达2.9头。

  ——发展劳务经济。“十三五”期间,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4.5万人次,劳务输转总人数达30.1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2.61亿元。建立较为稳定的劳务基地182个,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810人。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加之静宁群众的勤劳苦干,正如齐占泰的肺腑之言:“我们要常常忆苦思甜,能够过上好日,还是要感谢这个好时代。”

  住上好房子,生活就亮堂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在静宁,老百姓对住房有特殊情感,它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希望的港湾。

  初夏时节,走进治平乡雷沟村雷托胜的二层小洋楼,屋内养种的花草鲜嫩,现代化的电器、家具齐全。“以前晚上抬头能看到天上的星星,下雨天无法入睡,锅碗瓢盆放在床上、地上用来接屋顶上漏下的雨水,全家老小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雷托胜打开了话匣子。

  将时间的齿轮前移三十多年,雷沟村环境脏乱不堪、人畜混住,仅有一条崎岖蜿蜒、凹凸不平的林区小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农校毕业的李建民作为技术员负责在雷沟村推广种植果树,时至今日,他对雷托胜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连个围墙都没有,一家4口人就挤在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门房里,当时做饭的锅都是用烧水的铝壶改造的,更不要说厨房了……”

  而如今,李建民已是县果树研究所所长,雷托胜的住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年前就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更值得一提的是雷沟村建成二层小洋楼的家庭已占到全村总户数的75%,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下半截是石头,上半截是土坯,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住房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静宁县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一般户、从贫困村到非贫困村,原址重建、整村搬迁……开展房屋建设和危房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居和示范村,装饰一新的砖瓦房、整齐划一的楼房替代了土坯房,一座座小房子的变迁,折射出农村生活的大变样,真实反映出群众幸福感的提升。

  路通了,日子就有了奔头

  “从村里到镇上,只有一条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运输东西全靠肩挑手提。”“以前谈个对象,除了房子要好,还要交通便利。男娃娃谈下对象都不敢往回领。”“过去住在这深山,有的老人一辈子都出不了一趟门,路太难走了。”细巷镇靳堡村卢堡社的梁轻轻感叹着。

  在兰州上班的卢任红回忆说,他在读中学时,乡亲们用镢头挖、架子车推修出了一条半拉子机耕路。当时,乡亲们的修路热情很高,因为这是当时出山的唯一道路。尽管一到雨雪天路面就烂得一塌糊涂,但比起当初崎岖的小道,出行还是方便多了,卢任红就能骑着自行车上学了,虽然摆脱不了“上坡车骑人”的窘境,但和步行回家相比,还是节约了许多时间。

  千百年来,静宁县的农村群众出行“看见一村庄,走得泪汪汪”的现实情况不只是卢堡社,多个乡镇的群众出行要跋山涉水、运物靠人背畜驮。截至今年5月,全县共有24个乡(镇)、333个建制村通了硬化路,像卢仁红这样在外工作的静宁人,回家再不会犹豫不决了,小轿车一直可以开到家门口,“抬脚上车”已不是梦想。

  卢仁红说:“以后要经常带孩子回家乡看看,在农村住几天,不仅自己心里踏实,还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根,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

  更值得一提的是静宁农村公路通乡到村、物流网络四通八达,当地盛产的苹果再不会无人问津,而是销往全国、供不应求,据估算,道路通畅使静宁苹果年产值增加5亿元以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