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拥抱“美术馆”时代:让人民群众享受美的权益

 2019/07/16/ 08:3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柳娜

拥抱“美术馆”时代:让人民群众享受美的权益

  本报记者 柳娜

  作为2019年“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平凉市美术馆将于7月20日节会开幕式当天与海内外宾客见面。该馆的落成,结束了平凉没有美术馆的历史,她将成为平凉市美术作品征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教育、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

  平凉市美术馆是在原市博物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原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馆址设在宝塔梁,于2005年4月28日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为2590平方米。2014年10月23日平凉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平凉市博物馆新馆,并于2015年9月在崆峒山大景区龙隐寺公园动工。市美术馆展览馆同时在原博物馆旧馆上进行装修。据介绍,市美术馆展馆总面积2200平方米,共分四层,一二层为美术陈列展厅,共计1352平方米,三四层为收藏库房,共计848平方米。

  “美术馆是一个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它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是一个城市文化功能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市文化馆馆长王顶和看来,在平凉建美术馆势在必行。平凉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书画艺术氛围浓郁,历代书画名家辈出,人们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是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平凉家家挂字画,人人爱收藏已是一种文化品位和精神层面的象征和追求。所以加强文化氛围的营造尤其是打造一座独具特色的市级美术馆,对平凉来说尤为重要。“平凉撤地设市以后,没有一个像样的美术展览馆,无力举办全省以及地市级之间的交流展览,更谈不上举办全国的大型国展。在西方,无论在大小城市,人们到艺术馆参观艺术品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很多艺术场馆,人们的气质是安静的,他们会为一场展览、一幅画倾入精力和时间。缺少美术馆,就像一个城市没了眼睛。没有眼睛就看不到外部世界的美,精神世界也就不明亮。”王顶和说。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平凉美术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早在2016年开始,我市将市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馆三个机构整合为一个单位,三块牌子,一套机构。2015年,国家、市上共计50万元的美术馆开放资金就已到位,每年举办各种展览、培训。”王顶和说,各级政府对美术支持的力度一直在持续加大。

  1989年,平凉地区美术家协会成立,2000年撤地设市时更名为平凉市美术家协会。在改革开放中期,王顶和、万亚林、王发昌、李平利、张涛、潘守军、赵杰、贾伟、高丽娟等一批中青年画家通过赴北京拜师学艺,开阔眼界,创作水准不断提升,特别是在2000以来,开始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写生、采风、辅导等培训活动,一大批青年画家作品逐渐成熟。

  2016年提出并持续举办了三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作品展,并倡导中青年画家开始投全国展,相继有二十多件美术作品入选了全国美展,特别是在2018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市美协首次以团队形式组织冲刺全国展,一大批中青年美术作者脱颖而出,入选全国美展8件,获入会资格3件,入围6件,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有市级会员260多人,省级美协会员80多人,全国美协会员4人,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平凉一大批中青年美术工作者传统笔墨功夫不扎实,绘画基础薄弱,格调不高,创作不够严谨,缺乏生活气息和现实题材的语言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与眼界不宽有很大的关系。”王顶和说。

  “在平凉成立美术馆这一重大决策,将对平凉的文化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也解决了平凉长期以来没有美术展览馆的空白,同时也满足城市文化功能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市美术馆展馆将通过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美术知识培训、对外艺术交流、学术讲座、主题辅导、组织创作等多种形式,打造艺术工作者之家,为他们营造一个艺术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视界,并通过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开展活动,形成面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的审美教育课堂。并通过网上数字美术馆,开展各种形式的慕课堂、App、进行线上和线下艺术讲座和艺术互动交流,力争把美术馆建设成为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欣赏艺术、陶冶情操的重要文化艺术普及场所,成为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时代风尚、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提高全社会艺术修养的靓丽窗口,成为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殿堂。”谈起美术馆的未来,王顶和表示,“政府花钱造美术馆,每年耗费不菲的运行经费,应该让人民群众在这一平台,享受到文化权益、美的权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