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书画名家进企业下基层采风活动侧记

 2019/07/22/ 08:24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刘英娜 张霞

“这里是艺术创作的热土”

——书画名家进企业下基层采风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刘英娜 张霞

  7月21日中午11时48分,在井下连续工作了8小时的华煤集团砚北煤矿职工陈欣和工友升井之后,穿过人行通道,来到井口检身站,眼前的一幕让他“万万没想到”。

  “你们辛苦了……”一声声问候把陈欣从惊愕中拉了回来,早已等在站口的人群向他们围拢过来,陈欣有些手足无措,他还来不及抹一把脸上的黑灰,擦一下手上的黑印,双手就被握住,看到眼前这一张张真诚的笑脸,看到还散发着墨香的“平安是福”的条幅,陈欣这才反应过来,是书画艺术家来了——

  当日,根据2019年“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安排,20多位国内知名书画艺术家在华亭煤业集团砚北煤矿开展了“进企业?送文化”书画交流活动,艺术家们现场挥毫泼墨,为在一线奋战的煤矿工人和劳模代表赠送了书画作品,表达了对工人兄弟的敬意。

  75岁的退休旷工张学福身上披着“劳动模范”的大红绶带,一头银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出于对这位现场最年长的劳模的尊敬,中国画学会理事、海军政治部专职创作员吴建科专门为张学福创作了一幅名为“老黄牛”的作品。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书画艺术家,还专门给我赠送作品,我非常高兴,感谢你们还记得我们这些退休的老职工。”张学福的幸福溢于言表,他27岁参加工作,干过采掘、通灭、调度等不同工种,从未脱离一线。从拉着架子车挥锨扬镐,到使用机械化现代化采煤装置;从年产量不到10万吨,到现在400万吨,张学福见证了东峡煤矿的变化,见证了华亭煤产业的发展。

  听到矿工们的感人事迹,看到他们可歌的贡献,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欣然写下“光明使者”四个大字。“煤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煤矿工人用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人民光明,他们是最可敬的人。艺术为了人民是时代的要求,讴歌劳动、讴歌人民是艺术的职责,也是我的责任。”

  在与矿工们短暂的相聚之后,书画艺术家们一路向东,前往崇信和泾川采风、写生。

  七月,是平凉最美的季节,淅淅沥沥的雨水让沿途的风景愈发透出一种朦胧之美。观远山,峰峦青翠,云雾缠绕;看脚下,汭水潺潺,悠然静默。

  “跟我想象中的西北黄土高原完全不一样,没想到平凉的植被如此丰茂,生态如此之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范扬第一次来平凉,在崇信千年古槐王下绕树三周,叹服于这块水土之上根深叶茂的“好大一棵树”,直用了“漂亮、了不起、华夏第一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另一边,这“好大一棵树”被中国画院副院长段铁和陈克永留在了画卷上,虬劲有力的躯干,繁盛婆娑的枝叶,连同生生不息的精神,跃然纸上。这是两位先生继6月份来平采风,共同创作《崆峒胜境》赠予平凉之后,合作的又一幅作品。“越画越想画,就像挖到了宝一样。”段铁笑说。

  “这次来先认识,以后再来加深认识,还要再来写生,好好坐下来画一画。”范扬表示,平凉有雄伟秀丽的风景,有优美浪漫的历史故事,有可以体现农耕文化脉络的红牛,平凉人民有从心底生出来的对艺术的敬畏、尊重和热爱,有中华传统根性的文化基因,这里是艺术创作的热土,以后会常来、多来、多画平凉,让更多人了解平凉。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铜彦多次到过平凉,也多次为平凉留下墨宝,这次来,他还是每到一处就会提笔写字。“我是从农村、从基层走出来的,对基层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我们来既是向他们学习,也是为他们服务。借这个机会,给当地多留几幅作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一点贡献。”

  在华煤、在大槐树、在大云寺,与张铜彦一样,多位书画艺术家都欣然提笔留下墨宝,都表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心愿与追求,他们平实的作风和扎实的艺术功底,让参与活动的本地书画爱好者受益匪浅。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这些名家把平凉优美的景色变成优秀的作品传播出去,另一方面,这些书画名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对平凉的书画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学习、观摩、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平凉市文旅局局长尚高明表示。

  两次带领书画名家来到平凉,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直言平凉吸引他的是文化,是平凉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平凉这个地方非常特殊,经济不是特别发达,但却是文化的一片绿洲,枝繁叶茂。平凉有太多的历史传承,每次来平凉,都有收获,都有启迪,我们的艺术家对平凉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寻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当前旅游的新时尚。用文化的力量牵动一座城市,吸引游客探寻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并由此来宣传推介平凉,是我们的宗旨和目的。“我们愿意为平凉的发展助力,我们带着艺术家来写平凉、画平凉、宣传平凉,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凉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共同努力,把平凉的文化旅游打造起来,给平凉带来经济收入,让老百姓富裕安康。”王平表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