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市

平凉:问题不解决不松手 整改不到位不收兵

 2019/07/26/ 08:36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刘英娜

问题不解决不松手 整改不到位不收兵

  本报记者 刘英娜

  从平凉市区出发,一路向西,经崆峒大道至太统路,途中可以看到数面“太统山庄已关停,不再运营,严禁游客和车辆进入”的通告牌。愈往里走,植被愈繁茂,行至路尽头,一道铁网门便挡住了去路,门上赫然挂着蓝底红字的醒目标志牌——“此处属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严禁车辆及游人入内。”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的太统山庄,还因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完备的旅游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2016年11月,环保中央督察组进驻甘肃、下沉平凉,严令太统山景区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全面完成违规建设旅游设施的清理并恢复生态原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次对中央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和生态环境部西北督察局督察调研反馈问题开展复查复核,下发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期限,要求“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收兵。”

  当月,太统山旅游景区机器轰鸣,桔红色小木屋被拆除,由此拉开了太统山庄环保整改的序幕。2017年9月底,太统山旅游景区完成了所有环保整改工作,共拆除各类旅游配套设施48处,旅游类场地13083.06㎡,栽植油松9000余株,播撒黑麦草籽200余斤,绿化面积32.15亩。

  2019年7月24日,平凉文旅投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祝祯祥带着记者穿行在树木草丛之间,还不时指给我们看,哪里是原来的太统山庄大门,哪里是小木屋所在地,哪里又是人工湖……可是,眼前皆苍翠,人工栽植的油松郁郁葱葱,黑麦草已经覆过脚背,不时有彩蝶落在祝祯祥的白衬衫上,哪里还有原先太统山庄的影子呢?

  “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把后代的饭吃了,经济效益是短期的,生态效益才是长期的,通过整改,我们公司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要有长期的环保意识,再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情,要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存一个绿色银行。”祝祯祥告诉记者。

  对待突出环境整改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层层传导压力,要求平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务实的行动,不折不扣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落实,全力以赴织密扎牢拉紧安全网,坚决守住生态和安全红线。

  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涉及的25个具体问题整改到位23个,达到年度整改进度要求的2个,交办的132件环境信访投诉问题全部办结。省级环保督察涉及的34个具体问题整改到位25个,正在整改的9个;交办的114个环境信访举报问题已全部办结。“绿盾2017”专项行动中排查出8个类型45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其中上报省林草局和省生态环境厅备案的31处、市政府要求崆峒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即知即改的14处,已全部整改到位。

  崆峒镇甘沟村位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境内有较为丰富的耐火粘土、陶土及石灰石资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周边群众利用陶土资源烧制陶瓷瓦罐等生活用品,并利用石灰石资源修建民房等设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开采,让这里变成了不毛之地,山体裸露,破坏严重。周边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也会趁夜间被倾倒在这里,远远看去,俨然一个大型垃圾堆。

  为改善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2014年,崆峒区对甘沟采石取土点实施了封闭保护,2017年开展了先期生态恢复治理。“绿盾2017”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崆峒区坚持科学规划与实际行动并举、长效治理与即整即改结合的原则,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原来这山上被挖的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坑,必须先把它们填平,再修出坡度,覆土及恢复植被。”平凉市自然资源局崆峒分局副局长冯军介绍,原本90度以上的坡度被修整到70度左右,以不少于60厘米的厚度进行黄土覆盖,仅从外面拉运的客土就达7.6万方。树木栽植时,则需要使用机械和绳索,把工人吊在护坡上一个个挖坑栽树浇水,再加上后期不间断的维护,这才保证了10万株苗木95%的成活率。

  记者在现场看到,治理区东西两侧山上已经全部栽上了树,种上了草,原先炮声一响,石头乱飞、灰尘遮天的景象不复存在,濯濯童山已被绿色植被覆盖,虽然树木尚未长成,但却已经深深扎下了根。

  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问题查处整改过程中,我市依法对103家企业进行了责令整改,立案处罚26家,处罚金额106.068万元,限产2家,停产37家,查封扣押1家,关闭取缔67家,立案侦查2件,行政拘留1人,问责56人,约谈128人。

  特别是围绕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反馈涉及水源地问题整改,针对交办的2个方面14个水源地环境问题,按照一个问题、一个整改方案、一套领导班子的整改要求,坚持动真碰硬,扎实整改,取得了显著成效。

  崆峒区筹措资金5.4亿元,对养子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252户原住村民实施了搬迁工程,共拆除村民房屋建筑面积9.25万平方米,对景家庄水源地保护区内的97处违法违规建筑全部进行了拆除,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10.16万平方米,并对拆除和搬迁场地进行了生态修复,种植水源涵养林1089亩。

  “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我们共开展了3次联合拆除行动,结合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目前景家庄水源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崆峒区柳湖镇副镇长薛峰告诉记者,按照要求,目前景家庄水源地已经退出耕地250多亩,对现有耕地要求农户不得使用农药、化肥,2025年之前耕地将全部退出。

  泾川、华亭、崇信、灵台等县(市)对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整改,通过取缔企业、搬迁群众、修复河道等措施的落实,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突出环境问题,彻底消除了县级以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环境风险隐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