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庄浪县

庄浪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侧记

 2019/09/24/ 07:58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李顺民

构建绿色家园

——庄浪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侧记

  本报记者 李顺民

  初秋时节,行走庄浪,淤地坝上水雾缭绕,山野里空气清新湿润,抬头仰望,天空一片湛蓝;清澈的河水悠悠流淌,水面上时不时飞来三三两两的水禽,或嬉水或觅食。庄浪县举全县之力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全县44万儿女构建绿色家园。

  让天空更湛蓝

  曾经,城郊地带堆放着一堆又一堆的散煤,老百姓购买燃用。这样的散煤大多进货渠道不正规,煤质不达标。燃烧时烟雾大,呛鼻熏人,污染空气,“抹黑”蓝天。如今,这样的散煤场已被关停,路边再也看不到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煤。县里建成清洁煤专营市场1处,乡镇建成清洁煤配送网点36个,煤炭必须抽检合格方能出售。在进入县境主要交通路口设立煤质检查点,杜绝劣质煤炭进入。

  每年冬季供热采暖,庄浪县城再也不是多处冒烟。县里拆除了13台燃煤小锅炉,实施集中供热,禁止新建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对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实施了烟气除尘脱硫改造,并在线监控设施作业。以前餐饮商户燃煤作业,督促909户餐饮商户改用清洁能源,502户餐饮商户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油烟污染防治措施覆盖了庄浪县城区餐饮商户。关停了54户实心粘土砖厂,帮扶4户转产升级。同时,建成投用尾气排放环保检测线,检测汽车尾气,淘汰了黄标车和老旧车159辆。

  每天早晨八点钟以前,垃圾清扫车边洒水边清扫,既清扫了垃圾,又降低了扬尘,庄浪县城市道路湿法清扫率达80%。全县建筑工地全部落实降尘措施。据统计,今年1—7月份庄浪县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6.1%。

  让河水更清澈

  发源于关山的水洛河是庄浪县的母亲河。庄浪县城坐落在水洛河畔。据了解,庄浪县城人口目前达到12万人左右。

  县城产生的生活污水是影响水洛河水质的因素之一。为此,县里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城区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今年还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建成投用之后,处理产生的中水可以用来洒扫城区街道卫生。乡镇也有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县里在南湖、万泉、韩店、阳川、岳堡5个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已投用。

  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离,把雨水从污水中分离出来,减小生活污水处理压力。县里对县城内雨水和污水混合的管网分离改造,城区内餐厨废水全部回收处理。

  畜禽粪污也是影响水质的因素之一。为此,在全县范围内划定了畜禽禁养区,关停了禁养区内13户畜禽养殖场。

  夜间巡河成为守护母亲河的工作常态。庄浪县为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这三条母亲河配备了县级、乡级、村级河长,沿河设立了河长公示牌。全县配备县乡级河长44名、警长19名。河长和警长每天坚持巡河,而且重点是在午夜时分巡河,查看河道卫生、排污、偷采砂石料、乱搭乱建等情况。

  如今,沿着水洛河顺流而下,河水一路清澈,沿河可以看到成双的鸳鸯飞落河面。据悉,水洛河在流出县境的徐城村断面处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

  让土壤更洁净

  大庄镇连王村嘉联养猪场目前存栏生猪2200多头,每天产生8吨左右的粪便。粪便长期累积起来,不仅场地不许可,还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如何解决猪粪污染问题?庄浪县农业农村部门为养猪场配套建成沼气工程,以猪场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不仅解决了养殖的粪污问题,还为全村320户农民供上了清洁能源。沼气的副产品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清洁了土壤。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用来生产沼气,沼气作为新能源被农民燃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种植苹果。这是庄浪县探索实施的“畜+沼+果”循环利用模式,破解了农村养殖业粪污问题,洁净了土壤。在这种模式倡导下,全县在大型养殖场建成集中供气工程10处,总容积1万多立方米,每年处理粪污14.7万吨,还为全县2000多户群众供应沼气。市生态环境局庄浪分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魏淑媛介绍说,庄浪县还探索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县里建成了2条有机肥料生产线,每年处理粪污20多万吨。生产线负责人朱鹏凌说,用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整治行动。县里为所有行政村投放垃圾斗1000个,配备卫生保洁人员895人,保洁人员每天清扫垃圾,或填埋,或焚烧。县里在乡镇建成2个垃圾填埋场、4个垃圾焚烧站,其余乡镇将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庄浪县第二垃圾填埋场已开建,利用这些设施无害化处理垃圾。近3年,庄浪县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累计4亿多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