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崆峒区:一个村庄的70年

 2019/09/30/ 13:43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朱元军 钱彦虎

一个村庄的70年

  青山叠嶂,溪水潺潺。峡门乡颉岭村就座落在崆峒区南部大山深处。70年来,颉岭人从看天吃饭,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到土里刨食,温饱线上望山兴叹,再到如今村美民富,赶着红牛迈入小康路。颉岭村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乡村70年变迁的缩影,铭刻着平凉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建设幸福家园的历史印记。

  本报记者 朱元军 钱彦虎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行走崆峒区南部山区,层林尽染,沿着宽阔平坦的山路驾车疾驰,转眼间,颉岭村到了。

  走进绿树掩映的村民院落,错落有致的养殖牛棚,干净整洁的村部广场,村道两旁鲜花盛开,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

  这就是今天的颉岭村。

  忆往昔,解放初期的颉岭村啥模样?

  71岁的村民马长有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咱们山里人日子苦得很啊!山地产量低,农民家里没余粮,一年四季吃不饱肚子,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人实在饿得受不了,就跑到林子里挖苜蓿菜、摘五爪子、拾野果子、吃榆树皮……只要能活命,啥都能吃。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住着泥草屋,吃水扁担挑,穿着一年四季不换洗的老洋布褂子,耕地下种全靠人力,山里人一年出不了一回村。”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颉岭。村里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村口墙上的宣传标语——“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马长有老人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不吃大锅饭了,心里热乎,准备大干一场!”

  怎么干?大家伙开会商量出两条路:一是兴修梯田,二是整修道路。说干就干,在老村支书的带领下,村里男女老幼齐上阵,投劳投力搞建设,用铁锹、锄头、小推车修通了山间道路,三年整修梯田上万亩。从那个时候起,颉岭村的乡亲们终于顿顿吃上了白面馍馍,女娃娃穿上了色彩鲜艳的花布衫,吃水靠驴驮,住上了土坯房。再后来,耕地下种有了牛,村里有了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农用车……

  马长有说,日子是慢慢变好了,但和山外面相比还差得远。脑子活泛的人跑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老年人、小娃娃放牛种庄稼,整个村子死气沉沉。大人教育娃娃时常说:蛋蛋娃好好念书,考上大学走得远远的,再甭回这山窝窝受罪咧!

  颉岭村包村干部者广军告诉记者,2014年,他到村里摸排情况跑了一周,记录下了这样的一组数据:“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59户5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53.28%。”有一个贫困户无奈地对他说:“颉岭山大沟深,出门靠走,通信靠吼,吃水靠挑,养牛靠放,脱贫靠啥?”“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靠苦干实干加巧干,咱们一定能脱贫!”者广军坚定地回答。

  者广军盼望的好政策很快就来了。2015年,崆峒区正式吹响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出台了26条聚焦深度贫困乡村推进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脱贫攻坚的春雷响彻崆峒大地。

  山大沟深,出行不便,居住分散,收入单一……

  一个个问题收集整理出来,乡村两级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居住分散,那就集中搬迁;搬迁没有地,那就削山头造平地。历时一年,颉岭村的5个山头被削平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小康屋拔地而起,76户村民搬入了三处集中安置区;6.2公里硬化路、11公里沙化路通到田间地头,自来水沿着3.5公里管道流入村民家中,全覆盖的通信网络让山外世界更加清晰,光伏发电点亮家家户户,照得颉岭人心里愈发亮堂。

  “挪穷窝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住得稳、能致富,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彻底摘下穷帽子、过上好日子。”颉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广军如是说。

  近年来,村上先后有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两个共同、民族乡发展等各类项目资金2300万元,建成了“四通两排一部一室一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肉牛养殖小区3处、单列式养牛暖棚60座,建成双列式养殖暖棚780㎡,入股贫困户20户,人均畜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这几年,颉岭村借助海寨沟生态风景区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我们还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崆峒好人”“共产党员示范户”“和谐五星”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幸福好日子。”苏广军站在村文化广场,看着正在休闲锻炼的村民信心满怀地说。

  今天的颉岭村,正徐徐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