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庄浪县

脱贫攻坚的“庄浪答卷”

 2020/05/08/ 10:5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李顺民

脱贫攻坚的“庄浪答卷”

  平凉日报记者 李顺民

  每日甘肃网5月8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2020年,注定是甘肃省庄浪县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传来好消息:2014年到2019年五年间,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574元增至6193元,累计脱贫3.13万户13.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顺利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书写了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

  时间回溯到2014年,庄浪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拉开“不脱贫绝不收兵”的决战阵势。回望来路,全县干部群众在脱贫道路上攻坚奋战的铿锵旋律依然回荡于耳际……

  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在庄浪县梯田纪念馆的橱窗里,摆放着“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奖牌,这面授予庄浪县的奖牌背后凝聚着庄浪几代人在脱贫攻坚征途上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

  1998年,庄浪县解决温饱之后,倾力发展梯田产业。多年以后,全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产业经营模式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状态,产业经营无法与国内高端市场对接。农产品大多在产地销售,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也就不能带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

  困则思变。借助“三变”改革机遇,庄浪县坚持从党建切入,以党建统领,靠党建保证,把党建引领转变为激发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力。2017年7月,庄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提出整体工作党委政府行政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农村‘三变’改革的主攻方向。

  变则通达。顺着这个思路,县里组建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乡镇成立分公司,行政村建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构建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从此,县、乡、村搭起了产业发展平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脱贫。这个做法被省委、省政府总结为“庄浪模式”进行推广。

  一子落下满盘活。县里依托县农发公司建成35个规模养牛场,引进平凉红牛和澳洲红安格斯基础母牛1万多头,繁育1700多头。那些劳力单薄的贫困户赶牛进场集中饲养,以牛入股农发公司,每年分红“牛股”,以牛入股引发林地入股、场地入股、农机入股。目前,全县入股农户3.46万户,入股资金3亿多元,入股农户分红4120万元,179个村集体分红813万元。

  下足“绣花”功夫 增强“造血”功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贫困户有了自主的“造血”功能,才能真脱贫、脱真贫。

  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之后,庄浪县推进梯田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型。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思路,扶持发展苹果、洋芋、畜牧、劳务等产业,取得果升级、牛扩量、薯提质、劳增效的成效。

  捧着金果奔小康。阳川镇孙王村苹果营销大户郭槿为当地贫困群众传授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把贫困户生产的优质苹果出口到尼泊尔。围绕打造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庄浪县累计建成苹果基地65万亩,其中挂果园35万亩,适宜区贫困户人均1亩果园,2019年苹果总产量48.6万吨,总产值20亿元,人均务果收入28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收入1900元,他们捧着金果奔小康。

  赶着红牛奔小康。由于缺少劳力,水洛镇吊沟村贫困户李安平把县里投放的“扶贫牛”寄养到养殖业合作社,又在合作社打工,养牛分红和务工收入让他很快脱贫。庄浪县以公司集中饲养与农户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养牛产业,2014年以来,扶持贫困户新建牛棚4188座,建成青贮窖510座,发放饲草加工机具3980台,为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4.25万头。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0万头,贫困户户均养牛3头,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户户均养牛5头,贫困群众赶着红牛奔小康。

  挑着洋芋奔小康。在郑河乡史川村洋芋种植大户姚安江带动下,史川村去年种植洋芋400多亩,贫困户史满拴依靠洋芋种植脱贫奔小康。庄浪县推动商品薯生产向种薯生产转型,采取“雾培法”技术生产种薯,2014年以来,累计建成脱毒种薯扩繁温室23座,扶持贫困户种植种薯5.9万亩,带动全县每年种植洋芋53万亩,关山林缘区贫困群众户均种植种薯2亩。2019年,全县洋芋总产量110万吨,产值8亿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910元。

  输转劳务奔小康。前些天,大庄镇丁山村农民工丁宝成乘坐县里的劳务包车外出务工。水洛镇吊沟村妇女胡玫瑰在村里的宫灯厂上班了。庄浪县采取培训输转和建办扶贫车间的办法,助力贫困群众外出劳务和村里就业奔小康。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输转劳力62.3万人(次),劳务创收93.21亿元,其中输转贫困劳力5.9万人(次),劳务创收12.39亿元。目前,全县建成扶贫车间60家,吸纳农村劳力2300人,贫困群众人均劳务创收2600元。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