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崆峒区柴寺村里的“牛经济”

 2020/05/08/ 10:5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梁璐

柴寺村里的“牛经济”

  平凉日报记者 梁璐

  每日甘肃网5月8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柴寺村是崆峒区白庙乡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却是远近闻名的靠牛脱贫、靠牛致富的“牛村”。2012年11月,白庙乡柴寺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走出了一条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发展模式。

  46岁的禹文虎是崆峒区白庙乡柴寺村的一名肉牛养殖专业户。2003年,他放下金昌的馒头生意,回乡照顾老人,接下了白庙塬上祖祖辈辈的传家“手艺”——养牛。

  从1间3头到3间9头,再到如今的2间大养殖棚里的22头牛,禹文虎和媳妇经管着牛,送走了老人,哺育大了一双儿女。“这些牛都是‘宝贝’,在家养牛比背井离乡务工划算多了。”禹文虎感慨地说。

  17年前回家后,禹文虎种起了玉米、养起了牛,开启了“玉米+肉牛”“种植+养殖”的致富模式,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牛倌。

  “以前在金昌,每年最多挣2万元。只要行情稳定,现在养牛平均每年纯收入六、七万元不是问题。”禹文虎指着牛棚里体格最为健硕的一头说道,“这是我家的‘牛王’。别看它是杂交牛,1.8万元买进后经过育肥,四五个月就能出栏,起码能卖到2.5万元。”

  “肉牛食草量大,家里的30多亩玉米都是它们的口粮。”禹文虎带记者走进牛棚隔壁的“小作坊”,粉料机轰鸣着,地上有序摆放着待粉的玉米、备好的油渣和粉好的饲料。

  村支书介绍,禹文虎和村里的其他养牛大户一样,既是“生意人”,又是“手艺人”,平日里还“兼任”村里20多户养牛新手的“技术指导”。

  “农机购买有补贴、扩大养殖有贴息贷款、养母牛还得过补贴、疫苗免费打、培训免费参加……”老禹细数着说道:“咱现在得了政策福利,周边邻居们只要有养牛的,我们就给大伙引个路,帮着看看哪头牛的‘发展前途好’,自家牛出栏时也顺带着帮邻里把牛运出山。乡里乡亲搭把手,大家就都能过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柴寺村肉牛年存栏量3300头,年出栏2000余头,年产值可达到820万元。通过养牛,全村4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稳步脱贫。

  “我们主要以种植、养殖结合的模式搞散户肉牛养殖。村里有2600余亩玉米用来保障肉牛饲草料供应。全村380户村民里,70%以上都养牛,村子里仅10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就有50户。”村支书马广军高兴地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