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泾川县

泾川县红河乡姚哈村的蝶变之路

 2020/06/02/ 12:30 平凉日报 记者 李聪 胡望绚

姚哈村的蝶变之路

  姚哈村曾经是泾川县红河乡最偏远、最贫穷的“代名词”。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把半山腰上的4个村民小组一分为二,百户群众守在东西七八个小山头上,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村里的人都想法逃离这里……

  平凉日报记者 李聪 胡望绚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华丽转身,一栋栋安居房错落有致,一座座产业大棚拔地而起,一条条干净平坦的硬化路直通家门口,整洁的农家小院,与房前屋后的花红柳绿相呼应,昔日的贫困村逐步“蝶变”为幸福村。

  昔日旧貌换新颜

  以前的姚哈村没有通公路,村里只有一条土路,家家住的都是简陋的土坯房、窑洞。2013年精准扶贫开展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2015年村上依托项目硬化了村里一条主干道路。今年,县上又投资200多万元,硬化了2条通组公路1.2公里,砂化了5.2公里生产道路。路通了,村里也开通城乡公交,一天两班,7元钱就能到县城。

  “过去吃水要沿着羊肠小道去沟里担。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随时都可以用水。”看着现在姚哈村的变化,村民段民学心里乐开了花。

  吃水、行路的问题解决了,房子的问题依旧是姚哈人心头难解的“疙瘩”。

  姚哈村的段义海一家长年在银川打工,并在银川有安全住房,家里的窑洞就是他过年和收庄稼的时候回来住。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窑洞成了危窑。村上出于安全考虑想封了窑洞,但段义海却不配合。

  “没了窑洞我们回来住哪儿?”段义海这样问村里的干部。

  为了打消段义海的顾虑,村上给段义海新盖了两间彩钢房,段义海搬出了窑洞。

  “我们针对群众出行难、门前环境脏乱差,集中实施人居环境提升改善工程,新建了30座卫生厕所,拆除危旧房屋15间。”姚哈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宏介绍道。

  群众增收有保障

  为了让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乡、村两级把种养产业作为姚哈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富民之策。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优势,集中规划种植核桃杂果经济林1040亩,配套养牛17户54头、养羊4户86头。同时,依托天津对口帮扶项目,新建日光温室6座、钢架大棚18座,秋季复种露地蔬菜95亩,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短期增收问题。

  今年49岁的哈怀勤,家里4口人,他家是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7年脱了贫。

  今年政府为哈怀勤投资8200元建成牛棚,还修了青储池,补贴两万块钱让他投资3头牛,加上他自繁自育的7头牛,一共10头牛,每年养牛可以为他带来2万元的收入。哈怀勤家还承包了三个大拱棚和一个日光温室,种了甜瓜、辣子和西红柿。谈起今年的目标,哈怀勤的计划很朴实:“把菜种好,把牛养好。”

  哈宣贵家里有七口人,母亲和妻子常年生病,收入微薄,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今年开春,政府为我修建了牛棚和青储池,补贴我养牛。我家还有两个钢架棚,一棚种甜瓜,一棚种辣椒,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块钱的收入。今年我一定能脱贫。”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哈宣贵信心满满。

  为了让村里像哈怀勤、哈宣贵一样的贫困户有脱贫的能力、发展的动力,村上还正在积极发展中草药、杂果林等特色林果产业,使村里的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不让一户群众掉队

  今年39岁的李峰,是平凉市交通运输局车检站办公室主任,也是姚哈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说起帮扶工作,他如数家珍:“局里投资10万元用于村里的种植业产业发展和村部硬件设施建设,去年10月消费扶贫,解决了群众销售难的问题。”

  5月15日,李峰在入户时发现县残联为哈占会配发的轮椅放在院子墙角,哈占会还是拄着拐杖。李峰仔细询问才知道,哈占会因为常年服用激素,导致肢体变胖,轮椅的尺寸太小,坐不进去。了解情况后,他立即和县残联联系沟通,协调厂家重新为哈占会定制轮椅。

  李峰说,每天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县政府办驻村帮扶队员杜明涛介绍,为了真正把贫困户底子摸清,他们把姚哈村所有农户跑了个遍。同时,还协调畜牧兽医中心和农技中心针对蔬菜大棚、玉米、肉兔、红牛养殖举办了两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群众80人次。

  一件件实事、小事,却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帮扶,就是能帮的都要尽可能帮,不让一户群众掉队,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李峰笑着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