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崆峒区:产业找对头 小康有奔头

 2020/07/14/ 14:39 平凉日报 记者胥蕾

崆峒区:产业找对头 小康有奔头

  平凉日报记者 胥蕾

  每日甘肃网7月14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崆峒区峡门乡颉岭村山大沟深,76户农户分散在13个梁峁沟壑里,住在这里的宋万良一家,一直过着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

  “以前住着破房子,没产业没收入,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住在这个小山窝窝里,日子真是没有一点盼头。”说起以前的苦日子,宋万良直摇头。

  2016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崆峒区对分散居住的农户进行了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宋万良和其他村民一起搬进了新家,迎来了新生活。如今走进颉岭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房屋崭新、村道整洁,几年前栽植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站在安置区的山上望去,只有山沟沟里零散的旧土房依稀可见过去的痕迹。

  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们便开始谋划致富路,峡门村依托当地养牛贩牛传统优势,推行“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今年,该村出栏肉牛达到了230余头320万元,现人均畜牧收入超过60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宋万良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积极响应政策贷款买了牛,他告诉记者,真是多亏赶上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了,牛也养得多了,收入也好了,一年纯收入就是3万到4万块钱,现在住进了新房子,冰箱电视各种家电一应俱全,硬化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骑着新买的电动车给牛割个草、赶个集别提有多方便了,买回来的菜和肉放进冰箱里冻着,就算是大夏天也能吃着新鲜的了。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颉岭村并不是个例,有好的政策更要激发内生动力,以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才算是真脱贫。近年来,崆峒区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大力实施富民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在全区建成万头养牛乡12个、千头养牛村77个,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5430户,肉牛存栏量达到19.2万头;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12.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2.4万亩;扶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1282户,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2%;持续做优劳务输出,年均输转劳动力7.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3亿元;实施了14个联村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工程(装机总容量2689千瓦),带动99个贫困村村集体实现稳定收益。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