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崆峒:何支书的“脱贫经”

 2020/07/14/ 14:43 平凉日报 记者魏丽

何支书的“脱贫经”

  平凉日报记者 魏丽

  每日甘肃网7月14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以往种小麦、玉米都难有好收成,如今靠着发展养殖业,贫困“帽子”戴了多年的顾天亮没想到脱贫来得这么快。“咱们党的政策好得很,说不完、说不尽,现在我们家养了大小8头牛。”80多岁的顾天亮满脸幸福,过上了“手有余粮”的宽松日子。

  顾天亮所在的崆峒区香莲乡薛冯村,位于崆峒区北部塬区。精准扶贫开始,这里深山谷地产业单一,村民靠天吃饭,土里刨食,曾是远近闻名的“穷窝窝”。2013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98人,贫困发生率为38.2%,人均年收入不足2800元。但现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这一切,都与薛冯村党支部书记何玉忠的努力密不可分。

  “刚开始没想干,但不知不觉就干上了。”52岁的何玉忠回想起当初当村支书的初衷已有些模糊,但有种强烈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就是村民们太穷了,日子太苦了,他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然而想改变一个村的命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太难。站在山头俯瞰,赤焦的黄土地千沟万壑,毫无生机。铆足了劲儿的何玉忠决定带着村民动起来,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14公里硬化路通到了村口,113户通上了自来水,79户实现了危房改造、51户修建了卫生厕所、学校新建了配套设施……薛冯村百姓们通了水、修了路、盖起了新房。

  先念“脱贫经”,再念“产业经”。扛起全村202户村民致富希望的他,当务之急是要为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要想发展产业,必须先得到群众信任。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得找个致富带头人。”何玉忠说。

  于是,有10几年养鸡经验的村民武玉堂家便成了他经常上门取经的地方。带着村“两委”班子,何玉忠一家一户做工作,讲政策、教技术、估成效,转变村民的观念,消除他们的顾虑。

  如今,在武玉堂的示范带动下,种植业、养殖业成了薛冯村人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2020年,全村累计有肉牛269头、羊236头、鸡7600余只、种植玉米890亩、花椒165亩、核桃173亩……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兜里的余钱也越来越多。

  “只要能为群众做一点实事,再苦再累都值得。”这是当了19年村支书的何玉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19年,在何玉忠的带领下薛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搭上了“致富快车”。

  “‘摘帽’不容易,长远发展更难。要脱贫的成果需巩固,就必须要升级产业发展。”何玉忠的奋斗目标不止于此。今年,在继续寻找致富出路的新征程上,何玉忠的步子迈得坚实有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