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风景这边独好——崆峒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纪实

 2020/08/18/ 16:47 平凉日报 记者张海民 任伟

风景这边独好

——崆峒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纪实

  平凉日报记者 张海民 任伟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初唐四杰”之一的唐代大文豪骆宾王,秉笔题崆峒,占据历史之首,可以佐证,崆峒山早在初唐时已负盛名,至今约1300余年。

  时光斗转,时间来到公元2016年11月,崆峒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从古诗中走来,崆峒区旅游产业借助文化必将再一次绽放: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2个,森林公园2个,乡村旅游景点15个,正在创建的4A级景区1个。旅游资源雄厚的崆峒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域”等殊荣。

  2019年,崆峒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009.72万人次,同比增长21.0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54亿元,同比增长25.28%。

  高点规划 强力推进

  崆峒,地处西北要冲,山川险要,雄视三关,控制中原,历来为兵家屯驻之地和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在这里,既能欣赏到北方山势之雄,又可体验到南国山色之秀;崆峒香山的日出云海,问道驿站的珍馐美馔,崆峒笑谈的婉转悠扬......

  崆峒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首位产业精心培育,提出“党政统筹、开发融合、共建共享”的创建思路,唱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全域旅游品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构建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1+3”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全产业链规划布局和“多规合一”的要求,崆峒区高起点编制《崆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崆峒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

  加强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建设、文化产业等专项规划的对接融合,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发改、农林、交通等部门制定了支持“+旅游”的具体措施。每年设立20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整合资金20多亿元,用于旅游道路建设、观光农业培育、景区景点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涉旅事业建设,形成了完善的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1+3+N”旅游综合治理机制,成立旅游发展中心和旅游餐饮、民宿等行业协会,组建了旅游法庭、旅游市场监管所和旅游警察大队。深入开展文明崆峒提升行动,全面推进旅游酒店、民宿和景区标准化管理。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建立旅游诚信“红黑榜”制度,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启动直升机应急救援服务,“七彩”旅游志愿者群体成为崆峒旅游的靓丽符号。

  完善功能 提升服务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始终把“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理念落实到全域旅游创建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位游客都有宾至如归、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深切感受。

  满目苍翠已掺杂了淡黄、橘黄、金黄、橘红等色彩,连绵不断的秋雨,让崆峒大地更加色彩斑斓,站在泾河北塬远眺,缭绕的雾气环绕着崆峒、太统两山,飘过河流,架在山峦之间,更添韵致。

  铺开崆峒旅游地图,以中心城区为中轴,向西蔓延着一片青翠,崆峒山、十万大峡谷、龙隐寺等风景名胜星罗棋布、景色秀丽,恰似绿浪翻滚,尽显生态旅游的无穷魅力;往东鑫新生态综合示范园、天源生态农业园等生态农庄,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耀眼夺目。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实施旅游道路通达、旅游服务优化、旅游供给保障三大工程,建成“六纵十二横”城乡路网,建成2处游客集散中心和29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点)。特别是开通城乡客运线路和旅游专线53条,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便利。提升完善旅游标识标牌550余处,新增旅游车位6000多个,新增和改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48座,旅游硬件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建成星级宾馆、连锁酒店、特色民宿280余家,床位总数1.6万张,商业街区6处,美食广场4处,标准农家乐68户,旅行社39家,建成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监管指挥平台,全区涉旅场所wifi 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丰富业态 扩大营销

  为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崆峒区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实质性融合,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实现“旅游”联动发展。

  “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山沟变成了美丽的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真是让人想象不到。”海寨沟景区经理孔海军望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不已。

  位于大寨乡的海寨沟景区,概算总投资约9.86亿元,是崆峒区首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综合旅游项目,其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在荒沟僻村中种植林木,深度挖掘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打造生态旅游景观。

  与此同时,该区以“产业靓景区、文旅兴产业”为指引,深入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旅游+文化。实施博物馆、体育运动公园、湿地公园、文化产业大厦等重大文旅项目,打造了崆峒“道源、武术、养生、生态”四大文化名片。

  旅游+农业。建成国家特色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一批田园综合体,培育了平凉红牛、平凉金果等地方特色名优产品。

  旅游+体育。建成崆峒文武学校、崆峒武术传习所、海寨沟滑雪场等体育基地,每年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10余项,发展了体育旅游新业态。

  旅游+康养。建成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养生体系,开发崆峒养生系列产品,打造了“理念、美食、运动、国医、温泉、避暑”六大养生名片。

  该区还充分发挥崆峒山5A级景区辐射带动能力,建成国家特色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美丽乡村30个。全力推进“全景崆峒”建设,建成环境整洁示范村34个,绿地广场2处,主题公园5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00%。

  坚持高端营销,塑造旅游品牌。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西北望崆峒》等电视专题片走进央视推广,坚持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崆峒国际武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冠名“崆峒号”旅游列车,发布“引客入平”奖励办法,出台旅游优惠政策,建成旅游大数据中心平台,开发了崆峒旅游APP,深化“三微一端”网络宣传,崆峒旅游影响力持续扩大。

  从资源优势到富民产业、从传统农业到全域旅游业、从贫困山区到旅游强区,崆峒旅游的每一次嬗变,皆在绿水青山间,坚定走来……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