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市

【中央媒体看甘肃】平凉:丰收节上苹果“热”

 2020/09/27/ 15:2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1601095350572014425.jpg

  日前,在广东省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及亚洲(广州)果蔬产业大会上,平凉市一举拿下了十一项大奖。品牌的效应托起了平凉苹果签约14.27亿元的销售合同大单。这份销售大单,是第三届平凉农民丰收节上最耀眼的成绩单。

  入秋,静宁县南部山区最偏远的余湾乡韩店村,果农们忙得不可开交。在山地果园里,果农们忙着取袋摘果。又是一个苹果丰收季。村民们精挑细选,把最好的苹果拿到丰收节上去展示,把余湾人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浓缩在了红苹果上。

  说起韩店村的变化,村支书赵军海百感交集,过去,村里靠种粮吃饭,沟沟洼洼都开荒种地,结果不仅混不饱肚子,而且生态环境破坏了,十年九旱,下雨满沟是水,冲走了肥,也冲走了农民的希望。村贫人穷的韩店,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上开始治理小流域,既种树种草也种苹果。家家户户有了“摇钱树”,家家户户的果园里,每年“长”出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灵台县苹果产业起步虽较迟,但是后来居上。近年来,灵台县大力发展矮砧苹果种植,并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级矮砧苹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县超过千亩的矮砧苹果种植园就有7处,总面积达9.78万亩,在甘肃省各县区中占比面积最大。这些“矮”果园都遵循着统一的高标准:分线布设、膜下滴灌;浇水精确到斤、施肥测量至克,不仅节省了用地和60%以上的水肥,而且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从“微”做起。去年,灵台县果品产量达18万吨,实现产值7.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3500元,2.18万名贫困人口依靠果业稳定脱贫。

  由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率领的科研团队,潜心研究20多年,培育出了甘肃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新优品种,“成纪1号”和“静宁1号”。如今,这两个新品种在静宁县推广面积达到了7.8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3多万元,亩增效益30%以上。经实验对比,比传统苹果品种亩增收1万元。同时,减少建园所需的栽杆拉线等费用近1万元。这一增一减,让贫困户不仅有能力建现代化果园,而且两年挂果亩增收1万元。

  在静宁县,有一位种苹果能手名叫王根花,家住静宁县古城乡西湾村。为了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2006年,王根花开始种苹果。当时的苹果树一般都是5年挂果,可是她家的树7年后才第一次挂果。那年,一亩果树结了1000多斤苹果,卖了2500元,算细账,1亩果比种3亩粮好。

  从此,王根花开始精心管理苹果树,一方面向果树专家请教,一方面舍得向果树投入。2007年,她向1亩果树投入了1000多元的成本,到年底收入了10000元。打这以后,王根花不仅把家里的2亩地都种上了苹果树,又承包了别人家的两亩果树,每年净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王根花成了四邻八乡的务果达人。“苹果改变了我的生活命运,也改变了静宁山区农民的生活。”王根花说。

  在泾川县,“苹果娃”傅锦生,从19岁就离开广东老家,在西北水果产地及市场打拼20多年。2012年,在泾川县注册成立了一家集苹果种植、收购、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出口于一体的外贸型企业。“水果娃”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三维光电分选包装生产线,在国内设立直销窗口4家,在泰国成立了分公司,向东南亚、中东等17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果品2万吨,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同时,“苹果娃”按照“企业+合作社+果园托管+果农(贫困户)”的“果园托管”发展新模式,让果农在公司统一果树管理模式中,标准化施肥、标准化管理,大投入带来大丰收,每年帮助果农向超市销售优质苹果1.5万吨,实现了企业和群众共赢发展。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