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华亭市

华亭:巧打旅游牌 景好客自来

 2020/11/02/ 07:59 平凉日报 记者 张小兵

巧打旅游牌 景好客自来

  平凉日报记者 张小兵

  “位置偏僻,一无资源,二无产业,是出了名的穷村子、‘烂泥湾。’”现任大南峪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学这样描述6年前的村子。

  大南峪村地处华亭市策底镇西部,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46.67%,属省列重点贫困村。

  “想让村民富起来,靠传统种植业肯定不行。”上任后,望着青山环抱的村子,李春学动了一个念头: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有山有水有树,好风景守了祖祖辈辈,美归美,真能当饭吃?”起初,李春学心里也犯嘀咕,“但这几年老支书蓝德明为村子发展旅游做了很多探索,这坚定了我的信心。”

  李春学介绍,2014年的时候,阔别村子多年的蓝德明回到村里,自掏腰包拉运沙石1000余立方米铺垫了通村路,投资28万元修起了石拱桥,投资10万修起文化广场,投资40余万元开挖了6个鱼塘。

  随着到村子来钓鱼人的逐渐增多,李春学感觉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时机来了。

  2015年,在镇、村的争取下,736万元的美丽乡村暨生态旅游村建设项目落户大南峪。村子按照“山水、养生、人文”定位,对村中的老屋、老墙、老井进行“乔装打扮”,陈旧的磨盘、废弃的农具为村庄增添了不少古朴的元素。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和自然风光,实施小公园、仿古大桥、流水瀑布、水车安装等景观工程,让村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后,还相继建成乡村记忆博览园、休闲垂钓中心、民俗文化广场、荷花池、脚踏水车、风车长廊、民俗文化长廊、灯笼长廊等旅游景观,配套网红桥、攀爬廊架、蹦蹦床、观光自行车等旅游娱乐设施,停车场、旅游厕所和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同时,又配套实施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工程,王玉宏等村民告别土坯房,住进小康屋,赵义德等孤寡老人搬进“幸福小院”。

  目前,大南峪村整个景区占地2000多亩,核心区260多亩,有大小景区30余处,2018年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如何把旅游资源变为致富资源,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李春学说,这几年,大南峪突出自身特色,开发黄芪、秋葵、土蜂蜜、杜仲等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相继注册黄芪、杜仲商标,并通过“电商+”的模式推广营销。同时,通过发展农家乐、投放流动餐车,开发景区保安、保洁、服务工作岗位等措施,让群众增收。

  “每年4月到9月份,游客多得很,我就做点小吃,凉皮、凉粉,一天能卖二三百块钱,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村民薛爱珍说。

  2016年,村“两委”牵头成立兴裕药材种植合作社,新建涧沟河流域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引导村民种植天麻、半夏、独活、川芎等中药材,全村药材种植面积“暴涨”到1000多亩,户均达3亩多。还与河南一家企业签订招商引资协议,流转400亩土地栽上油用芍药苗,与绿禽养殖公司签订土鸡托管养殖协议。

  村民依托种植养殖产业富了起来。“现在村民种药材、搞养殖风生水起,收成和效益大翻番。”李春学说,“我们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13户群众以土地、劳务入股发展订单秋葵100亩,户均实现增收960余元。158户群众以土地、劳务入股种植黄芪、大黄等中药材680亩,户均实现增收840元。

  “旅游热”带来的不仅是“游人醉”,也让当地群众的生活随之一点一点被改变。村上40多户贫困户在景区就业,38户贫困户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月收入达10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借助绿水青山发展旅游,才让我们摘了‘穷帽子’。”李春学说,4年来,靠吃“旅游饭”,全村累计实现脱贫128户46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9%,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