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崇信县

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崇信县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11/18/ 12:04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李旭 张凯丽

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崇信县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日甘肃网11月18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记者李旭 张凯丽)“窑洞养牛成本低,环境干净整洁,牛也长得好。加上政策扶持,我很有信心坚持下去,带动身边人多养牛、养好牛,让日子越过越好。”11月14日,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养殖户朱海萍告诉记者。

  今年41岁的朱海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从2017年开始在窑洞内养殖红牛,在政策帮扶下,由最初10头牛发展到如今150多头,收入也逐年攀升,从刚开始的两万多增加到如今年收入24万元。

  崇信县依托群众有养牛传统、气候适宜、饲草丰富等基础优势,在发动龙头企业养、大户养和群众自发养的同时,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养牛技术紧密结合,全面推行成本低效益高和牛长势好、坐膘快、疾病少的窑洞养牛模式,建成了锦屏镇平头沟——姚洼、黄寨镇甘庄——茜洼等窑洞养牛示范带5条,累计改造废弃窑洞821孔,饲养红牛3500多头。

  走进崇信红牛繁育场,在一排排标准化的厂区内,红牛个个膘肥体壮、肢健蹄坚、毛光色亮。区别于普通农户分散养殖,崇信红牛公司实行管理区、养殖区、饲草区和粪污处理区“四区分离”,推广基础母牛“五级管理”模式和科学配方饲喂,引进胚胎移植、冻配新技术对崇信红牛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形成“崇信红牛”的独特品牌。同时,公司还借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标准化饲养、科学化饲喂、智能化管理。

  “公司从成立之初的零头牛到目前的2000头牛,从租赁场地养牛到有自己的饲养基地、牛畜,从1个工作人员到目前的60多人,依靠的是各项政策的支持。现在我们存栏基础母牛480头,年出栏犊牛320头,今年的销售纯利润在70万左右。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养殖过程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饲养管理方法向全县推广,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养殖红牛,让红牛产业做大做强。”崇信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文忠虎表示。

  崇信县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每年列支1000万元牛产业发展资金,从基础建设、规模养殖、饲草种植等方面重点扶持,对农户当年每改造1孔窑洞并饲养红牛3头以上的,每孔窑洞补助10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废弃窑洞饲养的红牛基础母牛每头补助3000元。建立兰州大学绿源牧草公司科研工作站、红牛繁育场专家工作站,培育了袁占梅、朱胜利等“土专家”“牛状元”30余人。同时,崇信县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先后招商建办了伊顺祥清真牛业公司、绿源牧草公司和红牛种群扩繁示范基地等一批肉牛养殖、屠宰、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全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产业扶贫思路,探索形成“托管代养”“寄养代繁”“资金入股”“多元合作”四种模式,带动全县935户贫困户养牛3935头,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1个,修建养畜暖棚341座,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3个,形成了红牛产业发展的“蝴蝶效应”。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