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崆峒区

崆峒区麻川村:一个老师七个娃的“袖珍小学”

 2021/09/10/ 14:3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杨曼艺

一个老师七个娃的“袖珍小学”

  平凉日报记者 杨曼艺

  一个老师,七个学生,一间教室……这就是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麻川村的“小学”。确切地说,这是麻川教学点。

  “你们知道植物还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吗?”9月8日,记者来到麻川教学点,在复式教学班里,教师郭少东在给其中三名学生教语文课。大学本科毕业后郭少东2015年6月回乡参加“三支一扶”公开招考后成了一名乡村老师,如今他是这个教学点的校长兼老师。

  像郭少东这样,大学毕业到山区教学的老师全市还有很多;像麻川教学点这样的“袖珍小学”,在全市偏远山区还有很多……

  学校虽小五脏俱全,郭少东成了“教学全能”。

  今年30岁的郭少东是数学专业出身,却要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和美术、绘本等7门课程,出任“全能教师”实属教学需要。

  郭少东介绍,麻川村是峡门回族乡偏远山村之一,作为村小的麻川教学点,以前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过200多人。“2010年开始,由于村民进城,迁往乡镇、城区定居,以及适龄学生被外出打工的父母带往工作地就读,生源不断减少,规模逐渐缩小,最后演变成为现在的教学点。”郭少东介绍说,这里虽然只是教学点,但是所有课程进度都要与乡上其他小学同步。“语文、数学还好,怎么都不会给孩子教错,但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我自己都是在上课前,在网上找一些其他老师的教学视频,学会后再给孩子们教。”

  郭少东进入麻川教学点任教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据他回忆,刚来到麻川教学点时,一排旧校舍因为放寒假刚结束,教室和宿舍铺的砖都发霉了。“教室潮气非常重,每天来学校第一件事就是生火,当时刚到学校时心情很沮丧,落差有点大,但沮丧归沮丧,工作不得有丝毫马虎。”他说,刚到教学点时,在学校住过一段时间,但每天下午一个人在校园空落落的,村上基本都是老人,也找不到人说话,虽然学校有网,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寂寞。之后他便开始了走教,每天骑着电动车早上到校,下午回家。刚到学校时,郭少东经常家访,他苦笑道:“这是被迫家访,有时候学生等不来,课没法上,就得去家里找学生,去了一看学生家里就自己一个,在看家,家人去地里干活没回来。”这样的教育环境让他多次怀疑自己:难道上过大学的人,就要在这种地方教书吗?然而有一件事对他印象特别深:“有一个单亲女学生和奶奶生活,学生晚上生病了,她奶奶没钱看病,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我赶紧联系村医过去给看病。”这么小小的一件事让郭少东重新认识了工作得意义。他说,教学点的工作不仅是为了让无法走出大山的孩子接受到教育,更是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关怀与爱。“我也是峡门乡人,对家乡的土地有感情,对家乡的孩子有责任。”

  为孩子能就近上学,麻川教学点一直保留。

  由于地处深山,每到雨雪天,崎岖的山路就更加难走。郭少东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们家庭条件有限,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城里或更远的地方打工,有的只能两三天回一次家,孩子们基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关梁小学距离麻川教学点六公里左右,提供免费住宿,但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都无法满足住校条件,如果一、二年级合并到关梁小学,对这些家庭来说,接送孩子非常困难,这也是教学点不合并的原因。”

  “我们学校现在有七名学生,其中二年级三名,一年级一名;其余三名是学前幼儿,目前在校七名学生的年龄跨度为幼儿园、学前班到小学二年级。为了方便教学管理,采用复式教学。”在这间教室里,郭少东守着这方孩子们的未来。

  今年7岁的舍佳奇家住三公里外的王湾社,是麻川教学点所有学生中离家最远的。每天上学前,郭少东都会骑着电动车在他家门口接他上学,赶上雨雪天气电动车无法行驶,他俩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

  虽然教学点身处偏僻的大山里,但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并不落后,如电脑、电子白板、空调等,这些来之不易的设备都是教育部门给孩子们争取来的。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教学点的教室用白色和充满活力的橘黄色涂料粉刷一新。郭少东告诉记者说:“虽然学生少,但也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孩子们,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附近村子到教学点的距离并不近,有的家远的学生都是带着午饭来上学。饭菜凉了,郭少东就用自己准备的电热锅帮孩子们烧热水、热饭菜。中午午休的时候,学生们则在老师为他们铺的小床上休息。

  今年读幼儿园的姐妹赫妍、赫婧平时都带着爷爷奶奶准备的午餐在学校里吃饭,当记者问她们中午吃了什么时,郭少东告诉记者:“馒头和菜。”郭少东说,由于教学点一、二年级学生少,所以以家庭托餐的形式让家长给学生做餐,教师负责每日学生用餐的登记工作,以确保学生吃上丰富的营养早餐。同时,每学期会统一按月以每天4元钱的标准将钱打到家长的“一折通”上。在这里,郭少东既要当老师,又要做“爸爸”,这样的身份让他对孩子们增添了更多期望和牵挂。

  从老一辈山村教育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郭少东,是青年乡村教师坚守在偏远山区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教师共有18415人,30年教龄以上的老师共有2217人,他们一辈子坚守在偏远的教学点,把一群又一群山里的孩子送出了大山。  近年来,市教育局以“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为重点,以市县区培训和校本培训为补充,切实加强教师校长培训工作。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教师培训共计174889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参训人数持续在90%以上。同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不断完善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认真组织开展紧缺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方式补充乡村教师,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整体活力。

  采访最后,郭少东告诉记者:“现在,走在村上,仍有不少村民询问,‘学校再过几年还有没有了?’‘我家小孙子到了上学的时候还能不能在这里上?’遇到这些疑问时,我都会肯定地答复:只要有一个学生,教学点都会一直办下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