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县区聚焦

平凉市崆峒区:“拆”出新面貌 焕发新活力

 2022/03/07/ 12:49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吕娅莉

崆峒区:“拆”出新面貌 焕发新活力

  平凉日报记者 吕娅莉

  在崆峒区大秦乡梁西村,村民陈炳杰家近100平方米的6间老房,已被拆成一片废墟。看着灰色瓦片散乱在断壁残垣上,老陈并不见伤心,反而很高兴。

  随着村上危(违)建筑拆完,在置换出来的空地上,规划中的村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正在推进,老陈作为致富能手和创业能人,将带领有扩大养殖规模意愿却苦于没有场地的村民,继续在新牛场大干一番。这个位于崆峒区北部塬区有着多年养牛传统的村庄将会以新的面貌示人。

  农村的空心房和危旧房,大多废旧无序,存在安全隐患,既影响了村容整洁和群众出行,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是乡村振兴的“绊脚石”、村居环境的“癌细胞”。

  为此,崆峒区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拆危(违)拆临作为盘活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红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力抓手,分类施策,大力推进。自去年8月以来,累计拆除乱搭乱建、危旧房屋、残垣断壁1.2万余处69.7万平方米,拆除率达96.24%,腾退土地1107亩;清理垃圾6.8万吨、归整农户庭院、公共场所4万多户(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习惯大幅转变,土地管理更加规范,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拆危(违)拆临,历来被基层干部称为农村工作的“老大难”。如此大体量的工作如何推进,拆迁中的权益怎么保障,拆后的空间将怎样利用?

  “拆前,注重实施柔性政策,做好群众工作;拆中,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强化履职担当;拆后,注重长效保持,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崆峒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宏告诉记者,崆峒区拆危(违)拆临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探索中边行边试。

  工作伊始,崆峒区就成立了由四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牵头分片包抓,成员单位一把手“挂帅”的工作专班,积极推行“责任区”管理,逐级分片定责包抓,形成了上下贯通、层层负责、合力攻坚的责任链条。“由组织部门牵头,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检验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成效的重要方面,大力度推进。”杨宏告诉记者,各乡镇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留权不留房”的办法,先拆除明显有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后拆除其他应拆房屋和设施。同时对拆除现场拍照摄影,按户留档存查。

  “现在农村很多老百姓有新房子,又舍不得拆危旧房子。其实拆危旧房是件大好事,只要打破‘群众工作’这个瓶颈,思想转变了,工作就顺利了。”大秦乡副乡长谷峻峰表示,为了赢得群众支持,全乡机关干部全力靠上,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工作做到群众炕头村头、田间地头,使多数危建村民顺应了大势,自愿并自行拆危。即使面对个别村民的强硬态度,他们也使用柔性手段处理。刚开始做工作的时候,有一户危建村民已在中心城区买了房,家中常年无人,且态度坚决,言行激动。对此,村干部多次自驾车前往中心城区村民家中做工作,该户村民最终被村干部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回到老家配合拆除危房。

  该拆的拆了,但如何治理利用腾退出来的空地?如何防止危(违)建反弹,使拆危(违)拆临不再“一拆了之”?

  面对新的课题,崆峒区积极探索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机制。按照“保住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的要求,对腾退出来的土地进行平整、复垦,高效利用,动员广大农户种植小麦、玉米、荏等适宜农作物,大力发展产业,统筹规划使用。目前,全区按照“能耕尽耕,能用则用,化点成面”的原则,已对情况较好的286亩土地进行了复垦,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485亩土地,结合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等统一规划,其余336亩已纳入土地资源储备库。

  “路边上的房屋都很破旧,有时还会有瓦片掉落,我们一直担心房子塌了。现在拆了房,心安了,腾出的空地还可以搞养殖。”梁西村陈永奇家的老屋已经成危房,这次政府组织拆除,既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按照老陈意愿,将其老屋所占的2亩宅基地和其他农户拆除后腾退的土地整合建成羊场。如今,羊场里已有300多只小羊羔,它们让老陈的生活有了更大奔头。

  利用腾退空地建小花园、小景观,或在公共场合的残垣断壁处建小游园、小广场也是崆峒区利用腾退空地的有效方式。“拆危(违)拆临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路面干净了,门前宽敞了,群众住得舒服了这就是最实在的成效。”索罗乡党委副书记卜潮表示。

  记者了解到,崆峒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扭住“拆、清、归整、规划建设”等各环节,积极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红黑榜”“路长制”“流动黄旗”、工商户门前“五包”、农户门前“三包”、积分兑换、逐级评比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持续抓好长效管护,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