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视觉平凉

泾川: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2022/06/20/ 16:4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段睿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胡望绚 李聪 路科锋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泾川县在乡村建设中不搞“一刀切”,立足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苹果种植基地(资料图)

  “链”上开花“果”真好

  仲夏时节,行走在泾川县飞云镇的乡村道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片的苹果园。果农们正忙着为小苹果穿上“防晒服”,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近年来,飞云镇果产业突飞猛进,苹果产业越做越大,群众尝到了种植苹果的甜头,种植积极性很高。

  “元朝村是飞云镇第一个种植苹果的村庄,30多年来,一届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抓苹果产业,果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飞云镇元朝村党支部书记魏晓刚说。

  魏晓刚介绍,村上紧紧抓住县上建设优质苹果产业链的有利时机,积极衔接争取政策扶持,充分利用残次园清退地块,在飞长公路沿线重点区域实施插空补齐,新建烟富3号矮化密植设施果园41亩,栽植烟富8号乔化果园99亩。

  2022年4月28日,泾川县第一个党建联盟基层服务机构——优质苹果产业链党建联盟教育培训中心在飞云镇元朝村挂牌成立。

  记者看到,新建的“两室一馆两基地”内有多媒体教室、科普室、乡村记忆馆、苹果发展史基地和示范实践基地。

  元朝村的苹果产业发展只是飞云镇苹果产业链建设的一个缩影。

  如今,飞云镇群众的思想活了、心劲高了、腰包鼓了、生活好了。一个个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凝心聚力,奋力描绘“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美好新蓝图。

  做强产业链,品牌是关键。飞云镇加快优质苹果产业链建设,发展现代绿色有机果品,打造“丝路驿站·果香飞云”品牌,积极组建现代果业技术专家团队,举办现代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建园大比武、互观互鉴等实践活动,使“小苹果”真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果园面积达2.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从事果业生产者4000多名,果农人均果业收入近0.8万元。”飞云镇党委书记吕永亮说,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把“小苹果”抓成“大产业”,才能让我们的新生代农民在农村有新天地,扎根农村、振兴乡村!

  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泾川县高平镇三十铺村,微风拂面,绿荫冉冉,只见一排排小康屋鳞次栉比,硬化道路宽阔平坦,道路两侧花草交映,房前屋后的小花园造型别致,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自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里变化可大了,保洁员打扫卫生,环卫车清运垃圾,门口还建成了文化广场,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广场唱歌、跳舞,热闹得很!”提起村里的变化,72岁的村民史克成满心欢喜地竖起了大拇指。

  曾经的三十铺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秸秆乱堆,柴草乱放,处处是垃圾。虽然脱贫了,但乡村深处的形象气质没有多大改变。

  今年以来,该村以农村人居环境“五清四治三提升”为抓手,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在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拆除违旧废弃房屋68间,清理庄前屋后乱堆乱放垃圾200余处,实施主干道路改造,硬化入户巷道,打造节点小品9处,使脏乱差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美丽如画。

  “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我们以绿色为主色调,栽植云杉、雪松等行道树700株,结合农户门前花园菜圃整理,栽植海棠、桃树等乡土树种600株,点缀月季、芍药等花卉5400株,实现了乡村‘四季有绿、三季有花’。”高平镇人大主席马亮说。

  如今的三十铺村,已经成为了省列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高太路乡村振兴先行区重要节点村。

  “围绕‘改’字塑风貌,结合‘治’字提内涵。”马亮说,村子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持村庄原生态风貌,深度挖掘丝路驿站、农耕民俗、仁义孝道等文化内涵,评选最美庭院示范户12户,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向善向好,打造具有乡村气息、田园诗意的农旅融合示范村。

  高平镇三十铺村只是泾川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坚持集中整治与持续推进结合,点上“开花”与面上“结果”并重,扎实开展“543”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使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