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平凉市文化发展之惠民篇:鲜活生动 直抵民心

 2022/09/19/ 16:19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柳娜

文化发展之惠民篇:

鲜活生动 直抵民心

  记者 柳娜

  今年年初,平凉各大媒体、网站统一发布的一条官方信息引人注目:“3月6日至8日,兰州歌舞剧院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将在平凉演出,市民届时可排队领票。”

  “太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这部世界级的舞剧了!”市民的回馈热烈而积极。

  这样的回馈折射出的是——平凉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愈发强烈,无论欣赏高水平音乐、戏曲、舞蹈、舞剧演出,还是观看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已然成为平凉市民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和组成。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奋力建设新平凉”千场文化惠民演出系列活动之一,《大梦敦煌》带给平凉人太多的美好和期待。自今年2月9日,“喜迎党的二十大·奋力建设新平凉”千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启动以来,精品连续推出,目标是普惠市民大众,通过开展文艺精品活动,引进高雅文艺精品,努力实现高雅文化月月有,文化盛会满全年。

  去剧场看演出、去文化馆参加书画活动、去乡村大舞台欣赏民俗表演、去广场跳舞锻炼、去博物馆看文物、去图书馆“充电”……今天的平凉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百姓生活常态。文化惠民如甘泉露饮,滋润心田、凸显情怀。

  十年间,文化活动火热开展,“平凉画家画平凉”“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泾水梨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品牌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文化活动。

  “轻骑兵”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行动将群众精神文化建设融入百姓之中。同时,他们还设有多项免费服务项目,涉及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有几十万人受益。

  非遗文化在“进校园”中赓续传承。“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姐入牢笼又逃窜……”一曲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教室里的孩子纷纷化身成若干个小“周天佑”,跟着平凉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蒲虎勤学起了秦腔,那气息,那节奏,有板有眼、有模有样。这一幕发生在平凉十中的戏曲班里。不少同学都被秦腔独有的魅力和韵味所吸引。近年来,戏曲、剪纸、面塑等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校园,不仅让学校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孵化阵地,也成为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

  平凉,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带着这份文化的积淀,平凉悉心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多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群众打造了触碰文化、感受文化、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机会和平台。

  如今,从市到县,从城到乡,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

  九月的天明净而辽阔,微风拂过,吹着柳湖公园湖边的柳树。湖边的市图书馆里,安静的环境,“沙沙”的翻书声,让劳累的身心变得宁静。

  “空闲的时候,我就带孩子来这里,看书、学习,享受轻松愉快的氛围,也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在市图书馆,市民李玉珍一边抄着笔记,一边低声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书中的故事。说起图书馆给自己心灵带来的惬意,她充满感激和赞叹。

  据了解,市图书馆注重为读者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从当初仅有借书室、阅览室和藏书室3个服务窗口,到如今通过努力争取资金项目,设立对外服务窗口20个、城市书房1处,阅览座席达到1115个。

  借助2019年新馆建成契机,市博物馆迎来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新时期。一件件精美文物,沉淀了历史,承载着文化;一个个精彩展览,沟通了古今,书写着永恒。市博物馆既承载着平凉古城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深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又以创新、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时代。

  “平凉市博物馆组织的社教活动很有意义,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让孩子感受到了快乐”;“孩子非常喜欢博物馆,几乎每场活动都会参加,希望博物馆可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博物馆所收藏的人类历史和文明宝藏,是每一次博物馆之行的真正意义,这种活动形式非常棒!”市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体验满足了家长、孩子们的需求,家长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策划每场活动的感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作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市博物馆借助众多的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开展了一系列党史教育活动,参与活动党员人数累计超过10万,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文化惠民的触角不仅在城市,更直抵乡间民心。1525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县级文化馆分馆107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17个,1550农家书屋、57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共同绘就乡村文化建设美好蓝图。

  “农家书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非常喜欢这里。”灵台县什字镇农家书屋意见簿中经常有村民留言,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们离不开的生活一角。读者从年龄最长的86岁老人到小学三年级学生都有。村里爱读书的老人刘信,经常到书屋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一本厚厚的《三侠五义》,他用8天便看完了。借阅频率最高的,是实用技术方面的书,比如《育肥猪填配方法》《养猪新技术》《农药的安全使用》……

  “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真正实现让百姓在安居乐业中享受文化之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市文旅局负责人说。

  十年间,平凉通过完善服务网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完善优质文艺资源供给等思路,把文化惠民实事一件件不停地办好,一年年持久地抓好,让公共文化生活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