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社会民生

平凉市崆峒区马莲村:“我们村不好找闲人”

 2023/10/24/ 10:28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魏丽

“我们村不好找闲人”

  □记者 魏丽

  秋雨初晴,阳光暖暖地洒向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蔬菜大棚泛着银光,格外耀眼。

  大棚里,白水镇马莲村村民朱月琴边摘西红柿边说,“产业园里打工就在家门口,每天一百块钱,能顾上家,生活赚钱两不误,比以前外出务工好得多。”

  以往打工要去城里,和家人聚少离多,收入并不高,产业园建成后,朱月琴便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来到这里务工。

  “多年前,村里没条像样的路,真的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也没啥产业,就靠种粮食维持生活,群众大多都外出务工。”有着48年党龄,十余年村支书履历的王军轩告诉记者。

  “再看看现在,路修好了,房盖漂亮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附近有个制种站,前几年随观摩团来过这里的东北人,到了村口直接惊呆了,又是拍照又是夸。”说起村里的变化,王军轩赞不绝口。

  发展好不好,产业是关键。作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的马莲村,现已建成蔬菜基地2400亩,借着产业发展的东风,这里的群众纷纷走出家门,一头“扎进”产业园区,用辛勤付出编织着自己的致富梦想。

  “万事开头难。当时建园流转土地时,村民们心里都犯嘀咕。”王军轩接着说,“村里当即决定党员干部带头,大家就会跟着走。如今,大伙儿的收入比之前高了,村干部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如何组织发动好群众?马莲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郑建仁给出的答案是:扶智+扶志。

  马莲村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紧盯“关键少数”,让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干,发挥好“头雁效应”,通过“三会一课”、党员大会、送学上门等方式,宣讲党的政策方针,把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送到村民家门口。

  “产业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党员干部首先得沉下心、扑下身,多为群众着想,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才能认可你。”郑建仁说。

  工作好不好,还得看效果。“随着主题教育的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了解社情民意,点对点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让百姓关心的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郑建仁说。

  思想之变带来发展之变。如今,朱月琴每天都会留意手机上的信息,只要哪个蔬菜大棚需要人手,她就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联系村民。“今年的收入比去年能好一些,咱们不光自己挣钱,也要带动村民们一起,我感觉村里现在不好找闲人了,大家都在鼓着劲儿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兜里有余钱,日子更滋润,马莲村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变着……

  “今年,村里组织戏班子唱戏,村民们都主动出钱,说明大家心气顺了,日子也过好了,这不都是咱党支部的发展路子对、党员帮带得好嘛!”王军轩笑意满满。

  “现在,村里新建500座日光温室,还与市农科院合作,建成了试验推广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把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有好的收入,这就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最朴素的愿望。”郑建仁对未来满怀信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