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县区聚焦

黄土坡上的“青春力量”——记崇信县黄花乡高年村党支部书记信亮军

 2025/02/25/ 09:34 来源:甘肃农民报 记者何香利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一条条硬化道路蜿蜒贯通村头巷尾,一排排光伏发电设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群群土鸡如同“金凤凰”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崇信县黄花乡高年村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深藏在黄土坡深处的小村庄,如今已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而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一位扎根基层的“90后”村党支部书记——信亮军。

  1993年出生的信亮军,是土生土长的崇信柏树镇人。2016年6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年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并于2017年3月扎根基层,在崇信县黄寨镇白新庄村参加工作。2020年2月,通过甘肃省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招聘被选派为黄花乡高年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用青春和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初心,带领高年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高年村和美乡村入画来。

  倾心为民的“主心骨”

  “我家突发火灾,房屋和生活物资被烧毁。多亏了信支书的帮助,他自掏腰包购买被褥、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帮我们渡过难关。”提起信亮军,村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7月,村里遭遇特大暴雨,32户165名群众面临房屋进水的危险。信支书连夜冒雨组织党员群众疏通水路、抢修道路、排查隐患,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类似的故事在高年村不胜枚举。

  ……

  在高年村,信亮军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好当家”。他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乡亲们的不易。回到家乡,就是想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查看瓜苗。

  自担任村支书以来,信亮军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他走村入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久而久之,村里谁家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信支书”。

  产业富民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信亮军深知,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村集体的“钱袋子”满起来。

  近几年,他立足村情实际,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70万元,建成了“盈羽养鸡场”,养殖土鸡3000余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

生态鸡。

  不仅如此,信亮军还带动村上12户群众分散养殖土鸡,由村集体进行回收,统一销售,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我们养殖的红瑶土鸡、白凤乌鸡、五黑鸡等珍稀品种,主要销售活鸡和鸡蛋,平均每个鸡蛋卖1.5元,活鸡每只卖到150元,经济效益可观。”信亮军介绍,养殖场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成了“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领工资。

蔬菜基地。

  产业兴,乡村强,百姓富。去年以来,信亮军依托资源优势,做活“地、房、光”三篇文章。他在村部屋面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14KW,年增收1万元以上,并带动3户群众安装光伏发电29KW,户均年增收4000元。在他的带领下,高年村的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养殖的鹅。

  和美乡村的“践行者”

  初春时节,走进高年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关系融洽,村庄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乡村治理既要‘面子’靓,又要‘里子’美。”这是信亮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近年来,信亮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注重村庄环境的改善,还带领村民积极探索“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健全村规民约,用好“红白理事会”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和美乡村。

  信亮军还通过“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鼓励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增添了新动能。

  振兴路上的“奋进者”

  短短几年间,信亮军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如今的高年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村子处处皆风景。

  “高年村是我的家,乡亲们是我的亲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信亮军说。

  信亮军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青春力量”和“动人风景”。

春耕培育的菜苗。

  时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期,信亮军又穿梭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忙碌。

  四季更替,这片黄土地上春风又绿,信亮军的青春故事仍在继续……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