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县区聚焦

华亭打乐架:古老非遗焕新生

 2025/04/11/ 17:5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王亚红

华亭打乐架:古老非遗焕新生

  □记者 王亚红

  在甘肃华亭市文化馆的非遗展馆内,一座高2米多的金属乐器架格外引人注目。42件乐器错落悬挂,随着鼓槌的起落,铿锵有力的节奏在空气中回荡。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亭打乐架,一项由民间艺人独创、全国罕见的打击乐技艺。近日,这项古老技艺在天水文旅嘉年华上大放异彩,其背后的故事,也让人动容。

  华亭打乐架由王和平的父亲王有福首创,最初以木质结构搭建,通过手脚并用、身形协调,实现一人同时操作多件打击乐器。“全国独一份,只有华亭有!”王和平自豪地说。2011年,打乐架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遗名录,乐器种类也从最初的36件增至42件。

  “最早的架子是木头做的,现在改用钢材焊接,更稳固,音色也更丰富。”王和平一边演示,一边向儿子王涛传授技巧。年轻的王涛虽手法生涩,但专注的神情透露出对家族技艺的敬畏。

  展馆内,几张老照片记录了打乐架的传承历程。一张泛黄的照片中,少年王和平跟随父亲学习演奏;另一张则是去年非遗进校园时,他在幼儿园展演的场景;最新的一张摄于今年3月天水演出现场,观众和记者将他团团围住,惊叹于这项技艺的新奇。

  “在天水演奏的是《仪州三章》,观众反响特别热烈。”王和平回忆道。为了让打乐架更符合现代审美,他在传统曲目中融入管弦元素,使节奏更明快、气势更恢弘。此前,他改编的《出塞玉门关》还曾登上北京舞台。

  尽管已年过六旬,王和平的创新脚步未停。他计划打造“五铜鼓”——制作五套打乐架,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我想让孙子辈、学校的孩子都来参与,把这项技艺传下去。”他坦言,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重视。

  华亭打乐架不仅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陇东文化的精气神。华亭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打乐架的保护力度,通过非遗展演、校园推广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崭新的姿态焕发生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