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平凉:从资源到经济的跨越之路

 2025/04/17/ 17:5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之处,平凉,这座甘肃的“东大门”正以昂扬之姿,凭借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力前行。

4月15日上午,平凉市人民政府在“改革进行时·县区在落实”新闻发布会上,向外界全面展示了平凉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显著成果。2024年,平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

平凉梯田美如画(资料图)

紧扣发展主线 激活产业引擎

近年来,一系列绿色矿井、调峰电源及新能源项目相继落地,邵寨煤矿、灵台电厂等,恰似一颗颗璀璨明珠,照亮了平凉工业转型之路。石油、非常规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也在稳步推进,新兴产业如幼苗茁壮成长。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荣获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成为平凉工业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手握丰富资源,平凉在打造“三区一城市”的征程中精准发力。

在农业领域,作为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和苹果最佳适生区,平凉积极推进农业品牌战略。静宁苹果年产量达260万吨,优质苹果面积稳定在151万亩,品牌价值飙升至181亿元,令人瞩目。平凉红牛年饲养量106万头,品牌价值高达223亿元,牛果产业对一产贡献率超65%。

此外,平凉凭借钟灵毓秀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一个个大景区运营开发,一条条旅游线路串联成网,农旅、交旅、康养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平凉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局,实施多个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林草覆盖率达44.7%。今年,平凉将统筹污染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实施美丽河湖保护、冬季清洁取暖改造等项目,让平凉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

创优发展环境 厚植成长沃土

平凉市全力提升区位“硬”环境。把破解交通瓶颈作为提升区位功能的战略支点,相继建成了平天、彭大、静庄、灵华等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平凉机场立项批复,平庆铁路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升级。

今年,平凉将以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1个机场、5条铁路、10条公路项目建设,加快重塑平凉“西连东融”的通道优势。

与此同时,着力优化营商“软”环境。通过深化“大综窗”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一系列举措,平凉的政务服务全面提速。城市信用监测评价成绩斐然,连续3个月居西部和全省首位,连续4个月排名全国地级市前10名;“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降本减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深化关键行动 增强县域实力

近年来,平凉市实施了一批城市道路通畅、公共服务配套、公园绿地提升项目。一批老街旧巷容颜大改,一批节点微景观扮靓了城市风景线。平凉成功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其案例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7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崆峒区入选首批“中国美丽城市典范”。

在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平凉逐步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60个和美乡村、48个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创建有序推进,多个乡镇和村庄荣获国家及省级相关荣誉。今年,平凉将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八改”工程,抓建省市级和美乡村60个,让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平凉市7县(市、区)依托资源禀赋,特色发展,综合实力整体提升,深入推进强县域行动。7县(市、区)综合评价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崆峒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崇信县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灵台、崇信、庄浪工业集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跻身“2024 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单。

坚守民生底线 提升幸福指数

平凉市始终将民生冷暖放在首位,80%以上的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

近三年,教育资源不断扩充,新增学位园位3.4万个,甘肃医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医疗条件显著提升,新增医疗床位2600多张,市中医医院建成投用;就业服务平台搭建完善,连续三年城镇新增就业超2.5万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市体育运动公园成为市民打卡地;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安置点建成,3500多户群众实现安居梦。

当前,平凉正处在国家重大战略与自身发展优势互促共进的关键上升期,能源基地、精品农业、文旅康养、生态屏障等功能定位以及沿黄城市、革命老区、枢纽通道等区域优势愈发凸显。站在新起点,平凉锚定“三区一城市”目标,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凭借攻坚克难的勇气与笃行实干的精神,奏响县域经济发展强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建设的崭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