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个“红牛小镇”
□记者 李敬瑞
在海拔1540米、北纬35.38的崆峒区大寨乡,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丰富的水资源和广袤的植被为发展平凉红牛产业提供了天然的“绿色牧场”。
依托资源禀赋,大寨乡大力发展平凉红牛特色产业链,全面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化养殖转变,全乡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活畜交易、有机肥生产循环式产业链条已逐步形成,“红牛小镇”名号愈发响亮。
清晨,暖阳倾洒,仿佛给料峭春寒披上一层薄薄的金纱。记者踏入大寨乡畜牧产业园,南北两侧风格迥异的景观给人极大的反差感,现代化养殖大棚与西北独具特色的土窑洞比邻而居,远处的红牛叫声此起彼伏、雄浑有力。
走进畜牧产业园的500头红牛养殖小区,小区负责人吴春刚正往返于各养殖棚间,熟练地操作着机械喂养红牛。
看到有人前来,吴春刚上前热情地介绍道:“这可都是我的宝贝呀。以前经常苦于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去年这个养殖小区建成后,我主动要求负责小区的运营管理,你看现在的牛棚都是自动化控温、出水、上料,养殖规模相较之前翻了近10倍。现在已经养了506头红牛,我们经常直播红牛的日常生活,粉丝数上涨很快,销量也越来越大。”
在畜牧产业园南侧的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一股黄土高原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其中,一处名叫“红色牧场”的红牛养殖小区格外令人瞩目。
大寨乡坚持以支部建在链上、党员聚在链上、群众富在链上为主旨,首创“支部领办+党员示范引领+农户托管代养”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模式,率先成立全区首家三村联办公司——雷雨马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聚力打响“红色牧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品牌,“红色牧场”的红牛养殖量从最初的30头扩大到42头。
“我们以全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成功为契机,全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深化园区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园区牛存栏达2000头以上,红牛养殖数量已超700头。我们将不断健强红牛产业‘筋骨’,持续延伸扩展红牛养殖数量,今年新建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三期及平凉红牛营养中心,构建起产销研一条鞭、游娱购一条龙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崆峒区最有特色、名号最响、规模最大的‘红牛小镇’。”崆峒区大寨乡党委书记杨文兴介绍道。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1日崇信:6400万元扶持做强红牛产业链
- 2025年03月28日平凉市崆峒区:红牛产业“链”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2025年03月04日“平凉红牛骨肽抗细胞衰老”重大研究成果在广州发布
- 2025年02月27日提质增效聚集群——庄浪县发展平凉红牛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