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践行“两山”理念 厚植生态底色——平凉市以“生态优先”绘就和谐发展新画卷

 2025/08/20/ 18:4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姜慧仁

践行“两山”理念 厚植生态底色

——我市以“生态优先”绘就和谐发展新画卷

  □记者 姜慧仁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理的铿锵之音,在时代中激起绵长回响。牢记嘱托,我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的和谐画卷。

  作为全国首批、甘肃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我市通过高点定位、协同治理、精准监督、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不断创新举措,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例。

  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是生态保护的基石。为此,市上编制印发《平凉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30年)》,构建起“1+1+N”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让生态保护有章可循。同时,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平凉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形成了“规划—法规—制度”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在崇信县锦屏镇,镇党委书记李晓存指着墙上的“河长制”责任公示牌介绍:“我们严格落实市上制度要求,创新推出‘党建+河湖长制’,党员带头巡河护河,现在汭河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制度的刚性约束,让全市生态保护工作有了坚实的“四梁八柱”。

  清晨5点,崆峒区柳湖镇网格员毕满堂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手持终端设备,沿着责任网格巡查,实时上传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信息。“我们区划分了5个一级网格、37个二级网格,300多名网格员守护着城市的蓝天。”毕满堂说。

  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在我市遍地开花。崇信县推行“河长+巡查员+保洁员”模式,在汭河沿岸,巡查员王科每天记录水质变化,保洁员朱爱娥及时清理垃圾,“以前河里偶尔有漂浮物,现在天天干干净净,夏天来河边散步的人可多了。”庄浪县则建立多部门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在一次葫芦河流域污染排查中,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行动,仅用3天就找到污染源并完成整改,确保了水质稳定达标。

  华亭市安口镇矿山修复现场,机械正在平整土地,工人忙着栽种油松。“这片3689亩的废弃矿山,再过两年就会变成绿洲。”项目负责人朱卫强介绍,华亭市已治理历史遗留无主矿山23座,复垦耕地5840亩,曾经的“伤疤”正逐渐愈合。

  平凉的精准监督不仅仅体现在矿山修复上。泾川县建成朱家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在洪河“一河一策一图”桌面推演中,各部门协同配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检验。“去年夏天暴雨,我们依托这套防控体系,成功化解了一次水污染风险。”市生态环境局泾川分局副局长王鑫说。市水务局则通过严格管理地下水,2024年关闭自备水源井329眼,让地下水位上升1.21米。

  走进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我们能成为‘小巨人’企业,离不开市上‘绿色金融’支持。”公司总经理牛文斗介绍,企业研发的节能产品年销售额达2亿元,还带动了8家配套企业转型。我市通过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在静宁县苹果产业园,废弃的苹果枝条被加工成有机肥料,园区负责人张国栋算了一笔账:“‘六链融合’模式让苹果产业附加值提升30%,周边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目前,全市已培育链主企业99户、高新技术企业21户,形成了以点带面的产业升级格局。

  在中心城区,泾河风情景观带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这里以前是片荒地,现在变成了口袋公园,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散步。”家住世纪花园小区的李秀贤说。市住建局按照“一轴一带多点”布局,建成36处口袋公园,让城市边角地实现“生态蜕变”。

  乡村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崇信县黄花乡黄寨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成为省级“和美乡村”;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通过精心改建民俗文化馆与村史馆,布设“龙泉”水景、垂钓乐园、农家乐、果蔬采摘、露营基地、亲子乐园、水上乐园等景点,积极打造农旅融合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24年,泾川、崇信等4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制度保障到协同治理,从精准监督到产业升级,再到示范引领,我市以系统思维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