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盘活乡村“一池春水”——平凉市走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振兴路

 2025/11/05/ 17:32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郭佳玥

盘活乡村“一池春水”

——我市走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振兴路

  □记者 郭佳玥

  深秋的崆峒山下,西沟村的露营基地里充满欢声笑语。谁也想不到,这片吸引游客的乐土,几年前还是该村沉睡的资源。通过盘活资源、发展新业态,西沟村在2024年将58万多元收入囊中。这是我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不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通过盘活资源、做强产业、农旅融合、村企联营、服务惠民等多措并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破零”到“壮大”、从“薄弱”到“强劲”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61亿元,村均31.65万元,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八成。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总收入达9839.7万元,村均6.76万元。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关键是把“沉睡资源”转化为“活资本”。平凉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实践路径。

  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背靠风景秀丽的崆峒山,依托“党支部引领、政策引导,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动、能人带富”的“双引三带”机制,大力发展露营、滑翔、垂钓等文旅新业态。村里还利用闲置的旧校舍,建起村集体经济公司,日产纯净水800桶,为周边农家乐、露营基地稳定供水,实现资源的高效转化。2024年,西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73万元,带动18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在崇信县黄寨镇,别具一格的“窑洞养牛”模式让废弃窑洞重获新生。全镇先后改造废弃窑洞439孔,建成养牛基地8处,新改建500头以上规模化肉牛养殖场5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万元。这些曾经的废弃资源,如今成为村民增收的“金窝窝”。

  产业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我市围绕“牛果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

  走进崆峒区大寨乡白土村,整齐的牛舍里,“平凉红牛”膘肥体壮。这个村创新“党建引领+合作社+基地+带头人+农户”模式,整合各级扶持资金1171万元,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基地,年育肥出栏800头、繁育100头,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7.45万元。

  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则立足设施蔬菜传统,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500亩,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47.85万元。一片片菜地、一头头红牛,正成为村民共富的“主引擎”。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我市在推动农文旅融合中,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让乡村焕发新魅力。

  静宁县双岘镇通过党建联建,成立农文旅联合党总支,整合土地150亩,打造仙鹤谷旅游景区,构建“一心两带四基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2024年全镇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3.70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万元。

  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则依托“生态+文化+产业”融合路径,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四季旅游品牌。儿童游乐场、水上乐园、农家乐、采摘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

  为破解村集体资源开发难、管理弱、效益低等问题,我市积极探索“村企联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建共赢。

  庄浪县南坪镇采取“1+3+X+N”模式,引进山东食用菌企业,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整合土地508亩、资金400万元,建成水洛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园。村集体持股12.26%,企业投资占主体。项目一期投产后,年产值3886万元,净收益1124万元,带动村均增收18万元以上。

  灵台县独店镇则将21个村的合作社升级为联合社,以土地、资源、资金入股,与溪河韵艾草科技公司合作发展艾草产业,企业负责保底收购、加工与分红,通过“四稳定”机制——稳定分红、用工、土地流转和技术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兜底保障。2024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24.94万元,村均34.5万元,同比增长48.7%。              

  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于民。我市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劳务服务、物业管理、农事服务等领域,实现集体创收与农民就业双赢。

  崆峒区柳湖镇十里铺村成立永顺物业公司,开展物业服务,创新“财产性分红转福利性分红”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香莲乡上麻村则整合农机手与种植户资源,建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机耕、机种、机收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服务农户734户,面积1.2万亩,节省农业成本3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5.5万元。

  从沉睡资源的唤醒,到特色产业的培育;从农旅融合的创新,到村企联营的探索,平凉市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为目标,用好农村集体‘三资’清查成果,加强统筹谋划和要素保障,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深挖资源、完善联结、强化监管,有效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大跨越的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