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向“新”而行 以“智”取胜——“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甘肃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综述

 2025/11/17/ 19: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田丽媛 张成龙

位于崇信县的甘肃雨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及纸制品生产车间。

  田丽媛 张成龙

  冬日平凉,寒意袭人,但跨越山川、遍布城乡的工业园区和项目工地,却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从灵台电厂智慧管控中心里为机组满负荷运行响起的雷鸣掌声,到华亭煤业选煤厂“数字驾驶舱”前精准调度的高效静谧,从崇信雨森纸品基地每天数万件“崇信制造”飞向全国的电商包裹,到静宁汽车线束生产线为知名车企配套的精密操作……一幅幅动能澎湃、质效双升的工业图景,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十四五”时期聚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三区一城市”建设为统领,一手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一手抓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平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14个工业行业大类实现增长,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速均超80%,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稳健攀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全市经济行稳致远注入了强劲的工业动能。

  传统产业“智”变升级

  作为甘肃重要的能源基地,平凉的工业家底离不开一个“煤”字。然而,依赖资源不等于固守传统。

  “十四五”期间,平凉以“二次创业”的决心,推动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一场深刻的“智”变正在发生。

  走进华亭煤业集团千万吨智能化选煤厂,仿佛置身于未来工厂。在智能控制中心,整面墙的巨型屏幕构成了工厂的“数字大脑”,每台设备的运转、每道工序的流转都清晰呈现。通过数据中心和数字孪生系统,生产全流程实现了智能管控。这个总投资5.56亿元、今年9月进入试生产的现代化工厂,正是传统煤炭洗选业向“绿色智能”转变的缩影。

  “以前在传统洗煤厂,主要靠经验和体力,心里总惦记着安全。现在智能化设备投运后,工作重心转向设备巡检和系统维护,既安全又有成就感。”洗选车间生产二班副班长陶立军的感慨,道出了一线产业工人的真切获得感。项目全面投产后,年入选原煤能力将达1000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53亿元、利润8.5亿元,真正将华亭优质化工煤“吃干榨净”,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能源产业的转型不止于煤炭。在灵台,总投资78.82亿元的灵台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项目已全面投运。这座采用国际领先超超临界技术的“风光火储一体化”特高压外送工程配套项目,同步建设高效环保设施,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这套百万千瓦机组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我们的任务是确保其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发电运行部值长崔乐介绍。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消纳煤炭439万吨,年产值超30亿元,税收贡献5亿元,新增就业800余个,为陇东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电能。

  从“人控”到“智控”,从“粗放”到“精细”,平凉传统工业的蝶变足迹清晰可见。平凉海螺水泥通过智能质量控制系统改造,引入机器人自动取样、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确保了产品质量的行业领先地位。邵寨煤业投入1.65亿元打造全系统智能化矿井,成为甘肃省首家通过智能化矿井验收的企业,2024年生产原煤221.67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亿元,占灵台县工业增加值的97.6%。

  “老树发新芽”的背后,是平凉对传统产业“三化”改造的坚定投入和不懈追求。今年前三季度,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8.3%,电力行业增长20.9%,建材行业增长8.0%,原煤产量2053.2万吨、增长7.9%,甲醇产量47.5万吨、增长15.3%。

泾川天纤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棉纱生产车间。

静宁县汽车座椅面套生产基地。

  新兴产业“聚”变发展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平凉工业厚重坚实的“底色”,那么新兴产业无疑是“十四五”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亮色”。

  平凉市瞄准生物医药、轻工制造、汽车零部件等方向,聚力招商引资,推动集群发展,一批新的增长极正加速崛起。

  在平凉工业园区,一条“点粮成金”的产业链令人惊叹。以“链主”企业平凉国维淀粉为核心,年加工80万吨玉米的生产线,将金黄的玉米粒转化为雪白的淀粉,2024年生产淀粉50.3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与之一墙之隔的甘肃量维生物,则以淀粉转化的葡萄糖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胱氨酸、L-丝氨酸等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今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下游的甘肃新仰韶微生物科技,则“吃掉”上游的淀粉1万多吨和平凉电厂的蒸汽10万吨,年产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1.2万吨,年产值预计1.2亿元。企业负责人透露,总部正计划将大部分生产任务转移至平凉。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已然贯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轻工产业的集群效应同样显著。在崇信县,甘肃雨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4条智能化高端生活用纸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分钟产出300米成品,年产能12万吨,填补了西北高端纸品市场空白。“我们与多家头部物流企业合作,每天通过电商渠道发出的包裹超过4万件。”电商库主管翟艳丽介绍。雨森的落户,不仅吸引了邦贝舒、守柔等下游企业集聚,而且带动成立了贸易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达成销售合作,开启了“内外销双轮驱动”的新模式。

  在静宁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甘肃沪佑正通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为吉利、比亚迪等知名车企赶制各类汽车线束,年产能超32万套。它与重庆豪斯特汽车零部件公司共同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预计完成产值1.2亿元。11月7日,静宁县在西安举办汽车零部件产业专场招商会,一举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21.6亿元,涵盖座椅面套、高压线束等多个领域,正在朝着打造陇东南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的目标加速迈进。

  新兴产业的“聚”变式发展,显著优化了平凉的工业结构。今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暴增249.6%,食品制造业增长83.5%,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81.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70.7%。这些高增长数据背后,是平凉工业未来竞争力的坚实依托。

位于崆峒区的平凉市新世纪建材公司新河石料厂。

投入运营的灵台电厂。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