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县区聚焦

灵台:闲置校舍里的民生暖阳

 2025/11/21/ 21:2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王玥 王志文

灵台:闲置校舍里的民生暖阳

  □记者 王玥 王志文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灵台县独店镇景村村的柏油路上,村民张大姐牵着丈夫的手,脚步轻快地走向村口那座洁白的门诊楼。“以前天不亮就得往市里赶,路上折腾大半天;如今出门十来分钟就到,中午还能赶回家给娃做饭。”望着康复训练室里和病友做游戏的丈夫,她眼角的笑纹笑开了花——这座让她赞不绝口的建筑,正是今年5月提前投用的灵台明德精神康复医院。

  “过去全县只有一家精神康复机构,常年‘一床难求’,不少患者只能往西安、平凉跑,路费住宿费比药费还高。”独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姚立峰的话,道出了曾经的无奈。数据显示,灵台县持证精神残疾人员达1278人,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患者数量逐年攀升,“需求大、资源少”成了群众就医路上的“拦路虎”。

  家住中庆村的老王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觉得这病‘抬不起头’,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更别说看病了。”他曾因重度抑郁远赴西安求医,光是来回车费就花去半个月生活费。而如今,走进6649平方米的明德医院院区,康复训练室里医护人员带着患者做团体游戏,欢声阵阵;棋牌区几位老人围坐对弈,落子有声;走廊歌声角传来患者的哼唱,脸上泛着久违的光彩。“现在不仅能治病,还能交朋友、下象棋,活出了人样!”刚赢下一局棋的老王放下棋子,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

  这座让患者重获新生的医院,前身竟是景村小学的闲置校舍。“项目落地独店,既是民生所向,也是发展所需。”独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哲道出深意。地处陕甘交界的独店镇,自古是交通驿道,更因“针灸鼻祖”皇甫谧憩息地闻名,中医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对闲置校舍改造焕新,不仅节省了新建成本,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带动6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变废为宝”的智慧不止于此。在医院中医理疗室,艾香袅袅中,患者正接受针灸治疗。“我们将皇甫谧针灸技艺、情志疏导融入诊疗,患者康复效果更明显。”中医科主任边捻针边说。这种“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干预模式,既让服务有了“温度”,又补齐了“针灸小镇”建设中的精神卫生短板。“以前镇上中医馆多,但精神康复是空白;现在患者既能扎针调理身体,又能做心理疏导,‘医心’‘医身’两不误。”镇卫生院院长感慨道。

  “从立项到投用仅8个月,镇里‘金牌店小二’全程帮办,我们没多跑一趟腿!”医院项目合伙人叶德文记忆犹新。独店镇创新推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机制,专班跟进、三级进度管控,硬是将11个月的工期压缩至8个月。

  效率的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78岁的老李患有轻度抑郁症,初入院时沉默寡言,如今已是棋牌区的“常客”。“每日营养餐、定期理发洗澡,医生护士比亲人还贴心。”他摸着新理的头发笑道。护理团队推出的“家人式”照护,从记住每个患者的饮食禁忌到陪他们过生日,让医院有了“家的温度”。

  运行仅数月,医院已接诊患者超百人,开展康复训练30余场,患者满意度达95%。5个一级临床科室、12个二级专业、100张床位、20余人专业医护团队,构建起“诊疗+康复+关怀”全链条服务体系。“年接诊能力可达2000人次,能有效缓解周边3县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院长指着墙上的地图介绍。

  夕阳西下,康复训练室的歌声仍在回荡。这座由闲置校舍蜕变的“心灵驿站”,正用一个个鲜活故事诠释“小切口”里的“大民生”——它是张大姐脸上的笑容,是老王眼里的光,是老李口中的“比家还暖”。正如医院墙上那句标语:“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让每份期待都有着落。”

  从填补陕甘交界地区精神专科医疗空白,到激活乡村闲置资源;从政企协同跑出建设“加速度”,到“医心医身”的暖心服务,灵台明德精神康复医院的实践,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在这片陕甘交界的土地上,民生服务的“暖心答卷”正在续写,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随着医院的灯光,愈发明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