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崇信县

崇信:回望家乡居住的变迁

 2019/01/11/ 08:13 来源:平凉日报 梁步喜

回望家乡居住的变迁

  梁步喜

  我的家乡在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小寨子自然村,是西北黄土高坡一个普通的村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过,驻足回望,单单从居住上讲,发生的巨变还是令人惊喜的。

  我队三十多户人,当时只有一家有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几乎家家都住窑洞。有些老窑洞有十几米高,十几米深,几米宽,开凿在石质山体上,到底有上百年、上千年,还是原始居民遗址谁也说不清。一只窑安一个家是常态,两只窑安一个家已经是富户了。如果几世同堂,住不下会在大窑旁边挖一个小窑或者搭建一个草庵居住。当时人畜是混住的,养猪养鸡养牛都在窑内,没有专门场地,家家没有像样的厕所,只有一个土墙围的灰圈,下雨天无法进去踩脚,也几乎没有大门,人人都住土炕,冬天用秸秆烧一烧,热居取暖,春夏秋凉住。土炕上只铺苇子席,苇子席新买的有刺,就用吃饭碗去打磨,打磨到无刺即可,能铺上羊毛毡的是富户。一炕一被,一个人好盖,两个人、三个人就得将就着盖。布枕头是奢侈品,给儿童的枕头,用的是边角废料,里面装的是糜子或者荞皮,成人多数枕砖头或者是砖窑烧的砖枕、木头削的木枕。

  当时姑娘出嫁,一定要陪被子、床单、枕头,因为一结婚,婆家也无力置办,有的结婚后陪嫁品舍不得用,留给自己的儿子女儿使用。家家几乎没有家具、用物,我家有爷爷的爷爷留下一个方桌、一个柜子、一把椅子和父亲在甘南工作时带回的两个木头箱子,算村上家具最多的人家。我父亲50年代工作时买的一条毛毯,是家里、甚至村上唯一的奢侈品。家家出嫁女儿,要借我家方桌、毛毯,摆放鞋袜、衣裳等陪嫁品,家家娶亲也要借我家椅子拜父母。家家没有粮可装,包产到户有粮时,也只是用条子囤去装,或者用化肥袋子去装。窑洞普遍被烟熏的黑黑的,用泥抹光也是很奢侈的事情,为了取暖都是小门小窗,冬天还要用秸秆堵上天窗。

  80年包产到户后,吃饱肚子,人有了力气,家家开始挖窑,我队30多户人之前基本上都住在沟壑渠的沟底,为了取水方便,家家开始在半山腰挖新窑,一家一户至少要挖三孔以上,窑洞上安上了玻璃窗子油漆门、有了简易的大门院墙、修了专门的牛窑、鸡圈、猪窝,家家窑洞都抹的白白亮亮,这是第一次迁徙。

  90年代以后,农民开始进城打工,随着眼界的开阔,家家户户开始往塬边搬,能箍窑的箍窑、能修房的修房,农民住宅用上了砖头、石灰、水泥,这算第二次改善。

  2000年以后,城市新起了7层以上高楼,农村也开始了第三次搬迁……我村柏油公路从塬上通过,依托柏油公路,家家在公路两边修起了砖木、砖混结构的瓦房、平房,屋里有了像模像样的家具,有了厕所,有了太阳能洗浴房,公路沿线也有了太阳能路灯。

  村上1987年通电、2000年通水、2014年通网,农民基本上都住上了和城里人差异不大的住宅,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修大了,过去只考虑架子车出进,现在要考虑农用车、小汽车的出进。好多人不仅在农村修了洋房,而且打工在哪里就把房买到哪里,村民在西安、兰州、成都买房的多的是,有的人家在县城里暂时买不起楼房的,也要租个楼房供孩子念书,村里只剩个别户或老人留守,一些老人冬天在城里居住,夏天在村里避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