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社会民生

静宁:筑“耕”基拓“粮”机 高标准农田“解愁盼”

 2022/05/24/ 16:22 来源:每日甘肃网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巩固农田水利建设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来,静宁县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科学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对项目区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与排水等工程,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三合乡北岔流域万亩高标准农田

  走进静宁县三合乡,从高空俯瞰陈安、北集及周边村,依山就势而造的梯田,小如碟、大如盘、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三合乡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中低产田比例较大,通过采取调整产业结构、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下活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这盘棋。

  在陈安村的高标准农田里,60多岁村民柴明明看着阡陌纵横的梯田和宽阔的田间路满脸喜悦。“以前大型机械地里进不来,三轮车也只能在一条道直上或直下,遇到会车都错不开。现在的机耕道有4米宽,机械设备可以随便走。”柴明明说道。

村民正在地头劳作

  为农、惠农、利农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目标。瞄准农民急难愁盼,三合乡因地制宜,合理施策,打破地块限制,宜整则整,能合尽合。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建设目标,使难以机械化耕作的“巴掌田”“鸡窝地”变身宜机宜耕、稳产高产的“整片田”“肥沃地”,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三合乡在北岔流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0亩,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涉及陈安、北集两村15社,拓宽、砂化、新修田间道路12条10公里,配套敷设边沟、涵管9500米,栽植行道树2200株。真正让农田实现了“生产规模化、耕作机械化、布局生态化”。

三合乡高标准农田现场

  今年来,三合乡紧盯立体寒旱特色产业示范乡定位,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项目,用足用活政策“红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强小杂粮产业链,从扩大规模、优化品种、科学种植、深度加工、创建品牌入手,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建设项目,对撂荒地进行专项整治,完成撂荒地整治4590亩,进一步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提升了粮食产能,压实了耕地保护责任。

  目前三合乡小杂粮种植1.2万亩,洋芋种植达2万亩,玉米种植1.6万亩,在东、北、中岔流域先后建成3处万亩寒旱农业示范带。“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提高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也利于大型机械的规模化操作,确保了群众增产增收,夯实了粮食生产根基。”三合乡乡村振兴工作站副站长刘福瀚说。

三合乡小杂粮种植基地

  从“零散”到“聚合”,从优势区域布局,到经营模式创新,三合乡摒弃过去粗放、传统、零散的管理模式,采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和机械化率,使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在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同时,也为壮大农业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任建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