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 ——平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纪实

 2025/09/29/ 10:09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柳娜

  □记者 柳娜

  “穿古装,看皮影,和文物‘对话’,真是太好玩了!”8岁的赵阳对平凉市博物馆的文化活动格外着迷。

  挑灯古装游园、非遗皮影演出……每个周末,平凉市博物馆多项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丰富的文化盛宴给市民带来无限乐趣,也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潮”玩课堂。

  中华文明的数千年传承与积淀,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赋予平凉绵延不绝的深远文脉与博大丰厚的人文光彩,也为平凉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我市匠心守护,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推动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千年遗存,见证平凉文明之源

  穿越历史的长河,平凉这片土地,自古便是文脉悠长、风华蕴藉之地。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生息繁衍的摇篮,平凉在《诗经》中已留下深刻的文明印记。这部中华文学的开山巨著中,与平凉相关的吟咏多达50余处。

  平凉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两部分构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遍布陇山两麓和泾河流域;马家窑类型、半坡类型多见于平凉西部;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则在泾、渭河流域广泛分布。位于平凉市西20公里处的安国东沟遗址,是寺洼文化安国式的重要发现地,在我国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平凉的石窟寺资源尤为丰厚。全市共有石窟寺49处,洞窟566个,摩崖造像1201尊,残存壁画约527平方米,石窟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石窟大多创建于北魏到唐代,多分布于泾河两岸和关山西麓,是平凉作为佛教艺术东传与嬗变之关键阶段的真实见证。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泾川大云寺的五重套函盛装14枚佛祖舍利,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建于峭壁上的云崖寺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营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王母宫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丰富的石窟艺术,平凉的古遗址达1792处。静宁治平成纪古城址、泾川泾明长武古城址、泾川城关薛举古城址、灵台百里古城址、庄浪通边古城址等,无一不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全市现存古建筑43处,崇信李元谅寝宫、平凉大明塔、崆峒凌空塔等,默默见证着平凉的历史脉络。

  在文物馆藏方面,平凉拥有博物馆7家,馆藏文物总量22985件(套)(实际数量47584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二级文物1156件,三级文物4148件,其他文物15204件。除了馆藏文物,全市还有野外文物点2262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6处。

  平凉的古墓葬遗存共240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凉地区博物馆先后配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灵台县白草坡、泾川蒜李、平凉庙庄和大陈及崇信于家湾等商周时期墓葬进行了钻探和挖掘;并对平凉庙庄、崇信刘家沟战国墓葬,庄浪南湖汉代墓葬,静宁李店西汉墓葬以及泾川袁家庵唐代墓葬进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资料。

  探寻平凉千里沃土上的遗珍,走近千年胜迹,我们得以在这些美丽的文物中,一览平凉的前世今生。 

  系统保护,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历史赋予了平凉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将守护、传承与弘扬的使命与职责交给了平凉。

  我市通过健全制度体系、推进文物普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不断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在制度构建方面,平凉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体制机制、安全管理、依法行政、资源开发及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明确具体措施,为文物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崆峒古建筑群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进一步筑牢法治屏障。

  市文物局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制定《平凉市加强文物保护暨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建多部门协作平台,形成信息互通、业务协同、打击防范一体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构建文物安全治理新格局。

  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四有”基础不断夯实。我市全面落实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印发《平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2257处文物点的复查任务。同步推进文物保护设施标准化建设,完成保护标志碑、界桩和公示牌的树立,明确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市县两级均设立野外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平凉共争取到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000余万元,在古建筑修缮方面,重点实施了崆峒山古建筑群综合保护工程,对核心建筑群进行系统性加固、木构件修复和彩绘保护,有效遏制了自然损蚀,恢复了部分历史原貌。泾川王母宫石窟附属建筑维修和崇信公刘庙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等项目也相继完成,进一步筑牢了文物安全防线。

  在石窟寺保护领域,云崖寺石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重点洞窟的壁画实施了清洗加固、病害治理,对彩塑进行了修复稳定,使这一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石窟艺术遗存重现光彩。南石窟寺危岩体加固与渗水治理工程也同步推进,有效改善了石窟保存环境。

  博物馆提升改造方面,泾川县博物馆完成新馆搬迁,华亭市博物馆展览改造项目对基本陈列进行全面升级,显著提升了观众体验。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平凉一批重要文物得到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博物馆基础设施与现代展陈水平也显著提升,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实现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