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利用,让文物走进现代生活
平凉高度重视对文物的创新利用,不断拓展其社会效益实现路径。全市7家博物馆以创意赋能馆藏文物,通过多样化手段丰富文物形态,拓展展示形式,使其更加立体、鲜活、动人。
平凉市博物馆在精心打造《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陈列》《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四大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引进举办《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百年荣光·正道华章—中国共产党平凉历史特展》《美石之语——天津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器展》等30余期临展,策划推出《镜鉴千秋·端行万里——平凉百件馆藏精品铜镜联展》《和合一观——平凉金铜造像艺术展》2期原创赴外主题展览,突出学术性与美育性,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使文物真正“可感、可近、可对话”,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双赢。据悉,2022年至今,全市累计举办基本陈列展览15个,临时展览60多个,开展教育活动300多场次,接待观众600多万人次。
市博物馆与灵台县博物馆积极拓展传播渠道,联合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博物馆里的平凉”“文物里的灵台”等电视专题节目,以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和专业严谨的解读,将馆藏文物与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通过镜头语言细致展现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艺、历史语境与文化象征。例如,“博物馆里的平凉”系统梳理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文明发展脉络,以一器一物折射出一城一地的精神变迁;而“文物里的灵台”则聚焦县域文化遗产,以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实物,展示灵台深厚的历史底蕴。
此类合作不仅充分发挥了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也提升了文物故事的感染力和覆盖面,使更多群众通过视听语言走近平凉历史、感知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了文物资源的公共化、社会化和教育化传播。
市博物馆精心打造了“博游记”“博乐园”“博爱苑”“博古知新学堂”“博育未来”及“畅享线上·乐游平博”6大社会教育品牌活动,依托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和节假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
同时,全市博物馆积极探索“景区+博物馆”融合发展模式,推出“博物馆穿越时空之旅”“平凉古迹探源之旅”等一系列文物主题旅游产品,并开发多条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为核心的研学旅行线路,使博物馆与纪念馆成为承接游客的核心景点和平凉精品旅游路线中的文化枢纽。
目前,全市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约170万人次,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公众领略历史、研学教育和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刘海戏蟾”创意摆件、文物元素茶具、数字化复原艺术摆件、馆藏主题参观护照、精美文物剪纸、便携移动电源文创套装……平凉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功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实用功能相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的时代生命力。
在文创开发基础建设方面,市博物馆已完成500件(套)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并借助三维建模技术,对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隋代铜虎符等重要文物进行虚拟复原和再创作,推出多款细节精准、造型生动的3D打印艺术摆件,实现了“文物复活”的数字化创新表达。
此外,平凉还积极推动出版传播,推出《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百年印象·记忆平凉》《西出长安第一城——丝绸之路上的平凉》《平凉道教壁画文物调查与研究》等图文书籍10余类,从不同角度梳理和展示地方文化脉络。
在实体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全市博物馆已开发包括轻奢饰品、青铜器仿制品在内的9大类50余款文创产品,并建成“乐游平博文创展销中心”,集中展示与销售这些融合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的创意商品,真正实现了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研究赋能,提升遗产传承能力
近年来,平凉市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与系统性挖掘,推动文物保护、发掘、征集、整理及利用工作全面深化。通过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机制相挂钩,有效激发了文博领域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起鼓励创新、重视实绩的制度化环境。
2023年以来,全市文博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有7项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获省文物局立项支持,其中3项课题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结项。同时,全市累计发表专业文博研究论文16篇,研究覆盖范围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平凉市博物馆文物科技修复中心正式建成,配置X荧光分析仪、体式显微镜等高精度仪器,已初步具备文物材质科技分析、预防性养护和病害修复等能力,为馆藏文物和出土遗存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深入实施“陇原记忆”征藏工程,征集《清敕修大藏经》(原版刷印)等文物藏品954件(套)(实际数量7488件),涵盖金石、陶瓷、书画、化石等多种类别,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物体系,平凉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收藏《清敕修大藏经》(原版刷印)的地市级博物馆。
在红色资源整合与文旅融合方面,平凉依托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经典景区,以及界石铺继红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主题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课程转化。目前全市已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增强游客参与感与体验性,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
平凉还积极推动历史文化数字化建设,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拓展传播维度,并积极参与全国及省市级文旅推介活动,有效提升了平凉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历史文化进校园”“行走中的博物馆”“红色文化宣讲队”等主题活动持续开展,从不同角度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吸引广大学生走进博物馆与红色景区,在接受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中增强文化认同。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平凉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重承诺。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创新性的利用策略以及深入的研究探索,平凉正让沉淀于土地中的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未来,这座千年古城将继续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方针,不断探索文物赋能文旅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生福祉、驱动区域发展的宝贵资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4日【嘉宾访谈】郑向敏 赋能文化遗产 推动价值转换
- 2025年09月23日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举行
- 2025年09月23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知识共享论坛举办
- 2025年09月23日【文博会观察】一场关于文明守护的深度对话——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媒体见面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