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胥富春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应急管理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围绕《“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攻坚克难、系统施治,在体制机制创新、风险防控强化、基础设施完善、救援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交出了一份“事故总量大幅下降、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群众安全更有保障”的优异答卷。
体制机制“强根基”,责任链条闭环拧紧
应急管理,制度先行。“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让每一项职责都有“归属”,每一个环节都有“监督”。
在顶层设计上,优化完善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及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应急四个专项指挥部,明确各部门在灾害防治、抢险救灾、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等领域的职责边界,有效破解了“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的难题。同时,在市安委会下设13个专业委员会,将市档案馆等5个单位纳入安委会成员单位,结合机构改革细化职责清单,每年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落地生根。
基层执法力量是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我市率先完成县(市、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机构组建和人员转隶,统一配发制式服装,理顺“局队合一”管理体制,让基层执法“腰杆更硬、手段更实”。此外,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制度,创新实行节假日应急值守“三三制”和“五个一”机制,确保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
“以前遇到灾害,各部门协调起来费时费力,现在有了专项指挥部,指令一下达,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救援效率明显提高。”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主任李正锋说,2024年8月,泾川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水务、交通、消防等部门联动处置,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受困群众,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伤亡事件。
风险防控“筑屏障”,重点领域精准施治
“隐患就是事故,防范胜于救灾。”我市深刻把握应急管理“防救减”一体化要求,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基础,构建起“监测预警—隐患排查—专项整治”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让风险“看得见、管得住、防得好”。
在监测预警方面,印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叫醒叫应和应急响应办法(试行)》《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制度》等文件,建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管理与信息共享会商平台8个、视频监测站20个、自动水位雨量监测站27个、地震灾害预警台站103个,实现“雨情、水情、灾情”实时共享,预警信息“一键直达”乡镇、村社。“以前下雨全靠经验,现在手机上能收到预警短信,村里的广播还会反复提醒,大家提前就能做好准备。”静宁县甘沟镇村民老靳说。
在重点领域整治上,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十大重点行业领域,部署开展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百吨王”货车专项治理,矿山安全专项整治以及五大行业“一件事”全链条整治行动。
针对煤矿安全,以“一通三防”和五大灾害防治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隐蔽致灾因素,大力推动煤矿“四化”和“一优三减”建设,引导各煤矿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不断减少井下作业人员,切实提升矿井本质安全水平,全市共建成2户智能化煤矿,9个自动化采煤工作面。针对危险化学品,全市“两重点一重大”企业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紧急切断系统等“四个全覆盖”;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加大商场、超市、餐饮企业隐患排查力度,合理管控人流,防范拥挤踩踏事故。
与此同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杜绝“带险上马”。推进规范执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推行行政执法公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综合运用“互联网+执法”新型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3日便民利企“优”无止境——天水“十四五”政务服务实现系统性重塑
- 2025年11月13日山水绘新卷 幸福满渭源——渭源县“十四五”城市建设蝶变纪实
- 2025年11月12日从“找说法”到“解心结”——“十四五”期间天水市构建多元化调解新格局
- 2025年11月12日就业形势稳定 人才队伍壮大 “十四五”时期甘肃省城镇新增就业15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