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平凉  >  平凉新闻

筑牢安全屏障 守护民生福祉 ——“十四五”平凉高质量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应急管理篇

 2025/11/17/ 16:3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胥富春

  基础建设“补短板”,应急能力全面升级

  应急管理,硬件是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市从生态治理到房屋加固,从防汛工程到避难场所,一系列“硬投入”让城市抵御风险的“韧性”显著增强。

  在生态保护治理方面,推进静宁县仁大河甘沟河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崆峒区生物氧化塘及河道修复工程、华亭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项目,从源头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在抗震设防方面,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完成3186户农房抗震改造,让群众住房“更安全”;在防汛抗旱方面,治理河堤28公里,除险加固水库11座,完成静宁县城川张家沟等7处山洪沟防洪治理,有效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市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全市建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9个,在建4个,建设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446处,完成581户群众避险搬迁,消除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崇信县锦屏镇位家沟村搬迁户高得明深有感慨地说:“搬入位家沟村石咀子新农村,现在离药店近,离学校也近,交通也便利,老人出门买药也方便。”

  应急避难场所是“生命的避风港”。我市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06处,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个,争取国家级奖补资金24万元、省级奖补资金75万元,让群众在灾害来临时“有地可去、有饭可吃、有衣可穿”。

  救援保障“提效能”,应急响应快速高效

  “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是应急救援队伍的核心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起“以消防综合救援为主力、行业救援为兼职、社会救援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同时强化物资储备和信息化建设,让应急响应“更快、更准、更有力”。

  在预案体系建设上,修订《平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形成“1总+44专+9保障”的应急处突预案体系,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各类突发事件。五年来,累计开展“陇原砺剑·2023”抗震救灾演习、“2024年河东地区防汛抗震政企协同联动综合应急演练”等各类应急演练11490多场(次)。在救援队伍建设上,全市共组建应急救援队伍410支14736人,形成“上下联动、专常兼备”的救援格局。

  物资储备是应急救援的“生命线”。我市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急物资储备,截至目前,市级采购物资(含基层备灾能力建设资金)价值约4000万元14万件,各县(市、区)采购物资价值约2300万元15万件,全市应急救灾物资增至5大类109个品种41.6万件,为应对突发灾害提供了坚实保障。

  信息化建设让应急指挥“耳聪目明”。市财政投资313.39万元建成市县应急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综治中心设立备用会场3处;2025年再次投入9万元改造升级市应急局视频会议室,争取国家资金100万元购置电子显示屏等设备,实现至少2起突发事件同步指挥调度;此外,争取国家资金1047万元,为市县配备移动基站1套、370M多模终端90台、卫星电话终端149台、北斗终端285台,建成县(市、区)应急指挥部,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让指挥指令“无缝传递”。

  全民参与“浓氛围”,社会共治成效显著

  应急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十四五”期间,我市扎实开展全民安全宣传教育,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月、宣传咨询日等重要节点,平凉市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科普讲座、播放警示视频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全民应急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实施全民安全宣传教育工程,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市112个乡镇(街道)、1457个村组(社区)全覆盖,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和应急救援队伍的事故应对处置能力。

  “通过参加培训,我学会了使用灭火器、包扎伤口,还知道了遇到地震、火灾该怎么逃生,这些知识太实用了。”崆峒区西郊街道社区居民李娟说。

  如今,在平凉市的社区广场、企业车间、学校课堂,安全宣传教育已成为“常态”,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应急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实干笃行筑牢安全屏障,以担当作为守护民生福祉,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凉、法治平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